不幸也能成為教育孩子的契機

前幾天,我家飯桌上出現了一道茄子,這是我和孩子爸爸都喜歡吃的,但是兩個小孩都不太感冒。特別是老二,特別不能忍受。我家的慣例一向是,餐桌上出現小朋友不喜歡吃的東西時,只要孩子吃兩塊,就可以了,不再多做要求。好在我家小孩不是很挑食的,這種情形出現的不多,大部分時間小孩子忍一忍,一口吞掉兩塊也就罷了。但是那一天,老二脾氣很大,不斷的嘮叨說自己不要吃茄子,甚至伴隨有低聲的啜泣。

我得承認我對小孩子挑食這件事不是特別介意,因為我自己就曾經是個挑食的孩子,現在長大了雖然情況大大好轉,但也不能算不挑食,所以我很想說不吃就算了。可是孩子爸爸在這件事上一直比較堅持,我也完全理解他的立場,一般會好言相勸讓孩子吃進去一口、揭過這一頁。但是那天老二不聽勸,還越鬧越厲害,孩子爸爸氣了,跑到房間裡把筆記本電腦拿出來,從 youtube 上找了段影片,擺在餐桌上放給兩個孩子看。

是什麼影片呢? 非洲的飢餓兒童。爸媽們應該都知道,這樣的畫面對人的衝擊是相當強烈的,成年人看到會覺得非常不忍,而小孩子,我的第一直覺就是,這會不會太強烈了。但是兩個孩子看得目不轉睛,孩子爸爸在旁解釋說,世界上還有很多小孩吃不飽飯,而你們有東西吃,卻不珍惜,還挑三揀四的。影片放了兩分鐘,就關掉了,因為道理已經講了,畫面也衝擊過了。結果呢 ? 老二在啜泣中,吃了那兩塊茄子。

我相信對於這個場景,一定有人不以為然,但如果我們跳開具體事件,從教育小朋友的層面入手,當一個道理 (也許只是爸媽覺得重要的道理) 一直講一直都沒辦法讓孩子理解時,或許讓他了解一些現實的殘酷和不幸,卻是一個很好的直觀教育法。

這樣會不會嚇到小孩? 老實講,開始我也有疑慮,但是從我家小孩的反應來看,他們不但沒有被嚇到,反而以一種特別直接的方式了解到了這世上的一種不幸。而且因為是影片,畢竟隔了一層,並不會真正摧毀他對世界的認識,或者讓他對這個世界產生恐懼感。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方式並不會天天發生,只是偶爾,在需要的時候用一下。

但正是這偶爾的運用,竟然會產生奇妙的效果,因為它做到了我們用語言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我們教小孩有同理心、教小孩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往往很難用語言講出讓他們能理解體會的道理,但是一個畫面,卻能打通他們的感受。

我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參加一個在安養院的活動。活動場所很局促,沒有很大的空間,連座椅都沒多少。小孩跟我站了一陣,有些累了,就說要坐。可是沒有座位,只能站著。我安撫了他幾次,最後他還是累得直叫。我環顧四周,忽然靈機一動,跟他講,你看看周圍,這些老爺爺老奶奶們都是怎樣的。

這家安養院接受的幾乎都是喪失了自理能力的老人,所以活動現場的老人們,幾乎都是坐著輪椅,而輪椅上的身體大多有某種程度的癱軟,因為他們無法支撐自己,而且還有不少人的鼻子或者身上插著管子。我對小孩說,你看這些老人家們都這麼辛苦,卻仍然來參加這個活動,你呢,這麼健康,站一站有什麼關係 ? 我本來沒指望這話能起作用,沒想到孩子四面望了一望,就不再講話了,一直安安靜靜的站到活動結束。

我想,他開始沒有注意到身邊老人的狀況,等到我指出來的時候,他忽然有了點明白,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辛苦,自己的那點小情緒就自然化解了。我們常講要教孩子同理心,其實像這樣的機會,利用起來,卻是勝過平時講的無數的道理。

所以,在養孩子的過程裡,爸媽不需要只想著保護孩子,讓他遠離這世上一切的不幸。我們當然盡力不要讓孩子成為不幸的一員,但是不需要假裝這世上沒有不幸,因為讓他了解世上的不幸,往往成為教他珍惜所有、教他同理心的契機。而當他有了這些之後,下一步就可以帶著他一起行動,或者我們能夠為這世上的不幸提供一點幫助,讓孩子從小就能有一些助人為樂、悲天憫人的情懷。


  • 參考資料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boudewijnberends/637897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