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疫情亞洲拉警報

新加坡驟增的茲卡病例為亞洲地區帶來警訊

就在近一周內,茲卡病毒在新加坡所引起的病例從零例驟增為258例,為其在亞洲地區快速散播的潛在可能帶來了警訊。茲卡病毒為何會在新加坡地區迅速傳播的原因尚未解明,不過其中有許多病例被認為是區域內的埃及斑蚊所導致。

上周六,新加坡的衛生部門指出,他們針對其中兩個病例的分析發現,病毒可能是東南亞蔓延的品種演化而來。馬來西亞官方在9月1日也證實了境內首位病例,是一位曾前往新加坡拜訪女兒的58歲女士,而在9月3日回報了首例境內散播,官方預計將有更多病例的爆發。

潮濕氣候的大城市是茲卡病毒的溫床

以過去茲卡病毒多發生在中南美洲一帶,雖然新加坡人口密集,在都會區更有高570萬以上人口,不過很難讓人聯想到會是茲卡疫情爆發的區域,然而這個城市稠密的人口與潮溼的氣候卻正是埃及斑蚊繁殖的上好溫床。這些也正巧是亞洲地區許多大城市的共通特性。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興傳染病學程副主任表示:「在亞洲,有許多人口從五百萬到一千萬不等的大城市,而埃及斑蚊會在這些人口稠密的都會環境中大量繁殖。當一個區域擁有大量的人口與埃及斑蚊,這就是最適合茲卡與登革熱散播的環境。」

茲卡病毒在亞洲擴散的預測

研究者預測亞洲與非洲將有26億人口暴露在感染茲卡病毒風險下的同時,也檢驗了這些國家處理疫情爆發的能力。

上述研究的共同作者,多倫多聖麥可醫院的傳染病科醫師Kamran Khan表示:「我們關注國家的衛生保健能力、從疫區入境的遊客數、以及區域的人口數量,發現了印度、中國、菲律賓、印尼、奈及利亞、越南、孟加拉等這些國家具有高度的風險。」

同時他也表示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這些國家能做好充分的準備以避免疫情爆發時為日常工作繁重的醫療系統增添更多不必要的負擔。

「這同時也是一項對廣大國際組織的呼籲,我們必須將茲卡病毒視為全球性的疾病,並且互相幫助才行。」

茲卡病毒的防範

2015 年 11 月,巴西官方公告了全國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與疑似小頭症的病例持續增加有關。而 2016 年 2 月,世界衛生組織為茲卡疫情公告了全球性的警示狀態,預估到了年末將導致有四百萬人以上的病例發生。

茲卡病毒感染症的潛伏期通常為 3~7 天,最長可達 12 天。典型症狀為發燒合併紅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 (紅眼),有時也有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等症狀。另外自 2015 年 5 月以來,巴西的新生兒發生小頭畸形的案例數異常增加,推測與媽媽懷孕期間透過羊水將茲卡病毒傳染給新生兒有關。小頭畸形是一種罕見疾病,如果小頭畸形伴有腦發育不良,則小頭畸形新生兒可能會有發育障礙。



茲卡病毒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透過病媒蚊傳染,除了盡量避免到前往疾病管制署公布的疫情警示區外,平時注重居家清潔並做好防蚊措施,在蚊蟲較多地區從事活動時盡可能穿著長袖衣褲。新加坡並不是唯一一個在亞洲回報茲卡病例的國家。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指出,泰國在三個月前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境內傳播。身處亞洲國家的一員,台灣的氣候與人口密度與新加坡類似,防疫的動作不可輕忽。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edition.cnn.com/2016/09/05/health/zika-asia-threat/
    http://www.cdc.gov.tw/qa.aspx?treeid=5784355bfd011a1c&nowtreeid=60f10a9dd3effb8c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rmydre2008/3779182508/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cmot/2497754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