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禮貌要多少才夠?五種學齡前兒童能做到的禮貌行為
「禮貌」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必須從模仿爸媽跟其他人互動的行為來學習。對逐漸開始學會說話的幼兒應該教導他們哪一些禮貌的行為呢?文中五種基本禮儀已經很足夠了喔!禮貌,在全世界都是一件被父母注重的行為。西方人與東方人的爸媽對於孩子有哪些不同的態度呢?針對學齡前兒童來說,該如何教導他們適當的禮貌呢?
禮貌的概念對孩子來說很抽象,包含理解、同理心、對別人和自己的尊重、臉部表情(面帶微笑)等行為。孩子較容易從行為中學習,爸媽就是最早開始的學習對象!父母是孩子的鏡子,這句話,相信爸媽已經聽過太多次了。假如孩子大吼,爸媽也跟著大吼不要吵,日後孩子想要叫別人安靜也會模仿。看到別人立刻叫孩子打招呼,不如爸媽先跟對方打招呼。在台灣,有許多機會與親戚長輩來往。多數孩子都要學習不同的稱謂,正確地叫出對方的輩分也是禮貌的一部分。輩份加名字稱呼更是一種禮貌,通常家裡有客人來時會先請問貴姓,而不直接叫名字,尤其是長輩,這些是傳統中國家庭無法忽略的基本禮儀。
在國外,因為爸媽雙方的家人對孩子來說都是相同的關係,並且也少有機會與親戚住在一起,彼此之間的關係必較平等,有時候直接叫阿姨叔叔伯伯的名字也有可能。 其實少了稱謂,孩子有沒有禮貌更能以平時的表現來看,例如,說話時是否會看著對方的眼睛,能否好好回答對方的問題,像大人一樣的表現似乎被看作成熟有禮貌。在公共場合的表現,更是重要。根據國外育兒論壇上有需多媽媽們表示,針對學齡前五歲以下的孩子,有五種禮貌行為是他們可以做到的:
1.
「對不起或不好意思」(請借過):與做錯事或傷害別人時說的對不起不一樣,外國人特別是北美洲國家的人經常說這一句。從需要借過到課堂上詢問問題,再到打個噴嚏都能說一次「對不起或不好意思」,只要是打擾到別人任何一點空間和時間都必須感到抱歉。
2.
說「請」:當孩子想要什麼的時候會是好時機教他說「請」,當爸媽希望他們做什麼也記得要說,孩子才會保持相同習慣。
3.
表示感謝(說謝謝):當獲得什麼時,不一定是物質,也可能是別人對孩子表現出善意時,都應該告訴孩子向對方說聲謝謝!
4.
在公眾場合表現適當:從語言能力愈來愈成熟開始,孩子就能明白在公眾場合丟東西或大聲是不妥當的,只是大人的表情卻讓他們調皮地想不停測試爸媽的底線。爸媽可以在下次抵達場合前先多跟孩子預告稍後的狀況,若他們表現適當可以回家後給他們一些小獎勵。另外,年紀越小待在公眾場合的時間就必須越短,在不適當的年齡要求孩子做些更成熟的行為會讓雙方感到很累,若孩子無法配合也讓公眾場所中其他人感到尷尬。
5.
禮貌地引起他人的注意:學齡前兒童特別喜歡大人「馬上」和「現在」就要將注意力轉移到他們身上,特別喜歡中斷大人們的談話。這時候大人可以教導他們先說,「不好意思」或「打擾一下」,或者是有位媽媽教自己的孩子想要在大人講話中表達什麼時,可將手擺在大人的手臂上,大人再將手回擺在孩子的肩膀上讓他們知道,大人知道了,請稍等一會兒喔!
在國外,每個人更注重個人的空間與距離,因此,與其他人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也代表有禮貌。
蒙特梭利觀點:「在家也能蒙特梭利」一書中提到,禮貌包括見面寒暄、道別和學習友愛的行為,例如看到朋友難過時會表達關心。作者同時特別強調,大人應該為孩子篩選與他們共處的孩子和大人,慎選孩子的玩伴,並觀察其他家長如何管教孩子。我們沒有立場評斷其他家庭的行為,但是我們有責任幫孩子做好選擇。
針對學齡前兒童來說,除了基本禮儀,爸媽可以開始建立孩子多為他人著想的觀念與培養關心別人的友好行為。提早教導孩子如何保持禮貌的態度更讓他們知道這些禮儀是生活中非常基本的行為表現。
參考文章:
1 在家也能蒙特梭利, 提姆‧沙丁 (Tim Sel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