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蒙特梭利在1920年發明的蒙特梭利教材和教具
瑪麗亞‧蒙特梭利在1920年發明的蒙特梭利教材和教具

蒙特梭利(上)- 各類幼兒教學法

父母也許都聽過蒙特梭利教學法,那你知道是誰第一個主張在教室裡擺放可愛的小桌椅嗎?還有孩子的敏感期是甚麼?他們到底對甚麼東西「敏感」呢?

蒙特梭利是一種幼兒教學法,這個造就許多孩子快樂學習和認識自我的理念是由誰建立的呢?如果這位創建人現在還在世,已經是一位142歲的老奶奶嘍!她的名字是瑪利亞‧蒙特梭利。她是一位義大利的教育家,也是一位醫生。她特別專注於兒童醫學並與羅馬的大學兒童醫院醫師一同做許多相關研究工作。她在19世紀初在羅馬成立兒童之家,特別照顧弱勢家庭的兒童。這個時期的經驗讓蒙特梭利發展出現在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可以引導出生至18歲大的孩子學習。

根據統計,全球有兩萬多所學校實行該蒙特梭利教育法。大約1913年開始在北美洲形成一股熱潮,並於1960年成立美國蒙特梭學會。現在許多美國和加拿大的學校雖然不特別命名為蒙特梭利學校但仍然延用為主要教學方法。

蒙氏教育法有什麼特色

  • 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認同兒童的情緒,但並非縱容孩子,讓他們成為小霸王,而是尊重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關於他們的事情。
  • 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想要做的「工作」,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 混合年齡教學:瑪利亞‧蒙特梭利將人的養成分為四個特別階段:0-6歲幼兒期6-12歲兒童期12-18歲青少年期以及18-24歲成人期。而台灣的正統蒙特梭利學校通常是三至六歲混齡教學。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有許多互相幫助和彼此學習的機會,而非競爭。例如,小孩子看到大孩子做數學工作時會渴望模仿,大孩子學習照顧幼小作榜樣,並激發責任感和榮譽感。
  • 尊重兒童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蒙特梭利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所以沒有固定課程表,觀察孩子有興趣的地方,做學習記錄再介紹他適合的教具。
  • 教師僅僅為引導者:不是傳統的「教」師教導學生而是引導者(Guide/Director),並「協助」孩子自我幫助以成長。例如,不是權威角色對孩子大喊著:「不要吵了!」,而是輕聲細語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讓孩子模仿小聲說話。
  • 摒除獎懲制度:當孩子找到有興趣的事物會很投入,能從學校的「工作」中獲得滿足和快樂,物質獎勵對他們來說就相對不再重要。
  • 注重日常生活和感官教育:強調真實生活中的經驗,而非只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包括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照顧自己和照顧環境。感官教育則包括: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立體觸覺,注重在0-6歲期間的敏感期,例如音感的培養需要趁早進行。

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及使用甚麼樣的教具來上課?

蒙特梭利的教室經過設計與規劃,在「準備好的環境中」,將教具都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成長空間。第一個主張在幼稚園中擺放適合孩子尺寸的小桌椅就是蒙特梭利本人,「讓孩子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過自己的生活」。

蒙氏教具至少有一千多種,並可以延伸變化,例如,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若孩子更喜歡彩色珠子,可以更換來練習,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可以產生許多教具的變化。父母也因此一邊觀察孩子,一邊動腦筋,開發新東西給孩子玩,老師和父母也一同享有樂趣。

甚麼是孩子的敏感期?

瑪麗亞蒙特梭利透過觀察注意到,無論哪一個孩子,只要到達某一個年齡對某些事物會有特別有興趣而且會想要做。,在這段短暫的「敏感期」中,對某些事物的感受性會特別強。這階段的孩子會愛上他們的環境,不斷地在環境中找尋成長時所需要的東西,例如發現地上的小毛線和小米粒,更會全心投入其中。大人可能驚訝於孩子忘我的不斷反覆進行某些活動,但孩子仍然持續進行著。敏感期包括:秩序、語言、動作、感官的精練、對微小事物、社交禮儀等等的敏感期。

兩至三歲的孩子通常有一個秩序的敏感期,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等等,遇到這樣的狀況,爸媽若要做任何改變要事先告知孩子,讓他們有心理準備。

-待續-


參考文章來自:

台北蒙特梭利幼稚園:【與Ms. Lam有約問答】文章-蒙特梭利的教學對孩子的幫助是什麼?家長如何配合學校教學。

Elite's國際蒙特梭利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