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內向孩子的 1 不 4 要做


方媽媽擁有一對性格截然不同的小兄弟。哥哥安安開朗又活潑,在學校是個風雲人物,喜歡呼朋引伴回家討論功課,或是叨念著今天又收到誰寫的情書了。反觀弟弟冬冬,平日只會看到兩三個同學跟他聊天;喜歡窩在房間玩拼圖、組合模型,放假時就跟死黨往野外跑,每次都帶回來一些奇形怪狀的蟲子,把方媽媽嚇個半死。方媽媽擔心冬冬的社交圈太窄,想讓兄弟倆一起參加「生存遊戲」營隊,卻被冬冬拒絕了,方媽媽對冬冬說:「這可是現在最熱門的營隊啊!很多人要報名參加的,你整天像個膽小鬼一樣,窩在房裡玩拼圖、養蟲子,為什麼不能像哥哥一樣啊?」結果冬冬生氣了,把自己鎖在房間裡,連飯都不想吃。

依照瑞士的分析心理學派創始人卡爾‧榮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解釋,內向者是指關注內心想法與感受的人,外向者則較被外在世界的人與行為所吸引;內向的人會去思考周遭事物的意義,而外向者喜歡實際參與活動;內向者靠自省來昇華自己,外向者則靠周遭的他人來讓自己耳目一新。依照榮格的說法,安安具有外向孩子的特性,而冬冬則擁有內向者的性格。外向,開朗的孩子藏不住心事,喜怒形於色,讓家長和教師容易掌握情緒,並了解需求。但內向的小孩常披著羞怯的外衣,被自我構築的透明牆壁所包圍,在內心世界裡獨白著,他們常獨來獨往、畏懼陌生人,或欠缺交際技巧而難以打入團體,家長該如何協助內向孩子交朋友呢?讓我們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臨床心理學家約翰‧達菲博士(Dr. John Duffy),在他的著作《有效教養法:樂觀面對青少年》(The Available Parent: Radical Optimism for Raising Teens and Tweens)中提到,想協助內向孩子交朋友的父母,平日可以為孩子「預演」加入新團體的情況,譬如開學時遇到新同學該怎麼應對,爸媽可以做角色扮演,讓內向孩子在進入新環境前做好心理準備。另外,家長可讓內向孩子加入與自己個性相近的社團,但不要為孩子選擇玩伴,像安安能夠呼朋引伴固然很好,但像冬冬那樣擁有幾個知己也不錯。畢竟友誼是重質不重量的,達菲博士認為父母必須接納孩子的羞怯性格,如果孩子只擁有少數幾個死黨就很快樂的話,不必強迫他們非得像學校的風雲人物那樣受人注目。

那麼,父母要怎樣協助內向孩子克服社交恐懼呢?目前擔任商業諮詢顧問的蘇珊‧坎恩(Susan Cain),在她的著作《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中譯版由遠流出版)中,提供了幾個點子讓父母參考:
  • 別老在孩子面前說他「膽小」
    也許孩子只是因為緊張,卻因為父母老強調其外顯行為,久而久之,被貼上「膽小」標籤的孩子會相信父母的說法,並趨於「膽小」的方向發展。畢竟,「膽小」是個具有負面意義的形容詞,別拿孩子看似膽怯的行為開玩笑。
  • 用足以吸引內向小孩興趣的主題,來引導孩子加入對話
    內向的孩子不是不健談,而是因為人們聊天的主題引不起他們的興趣,而插不上嘴。父母可以找尋孩子有興趣的話題,讓他們有參與感。
  • 早點到達聚會現場。有時候,孩子的恐懼來自於害怕無法掌握情況
    父母可讓內向孩子早點抵達聚會現場,他就能夠好整以暇地看著其他的孩子進來會場,讓他有「別人加入我這個團體」,而非是「我要去參與別人聚會」的感覺,如此一來,較可減輕內向孩子的壓力。
  • 告訴孩子,你了解他的感受
    當孩子遇到社交困境時,可以講類似的情境故事給孩子聽。坎恩提到,「就算他不相信故事的真假,你也讓他知道你是了解並接納他的人。」
  • 運用同理心來判斷何時該鼓勵孩子勇於面對恐懼,不要害怕、何時又該承認事態真的很嚴重,不必非得硬碰硬
    由於內向孩子容易緊張,會對大人習以為常的人際衝突感到害怕,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敞開心胸,去面對問題;但當孩子面臨無法處理的危機(像是被霸凌)時,父母就要讓孩子勇於說出心中的感受,並協助其度過難關。
內向的孩子雖然不像外向的孩子擁有活絡的交際手腕,卻會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社交圈。方媽媽大可不必擔心冬冬的朋友屈指可數,像冬冬這樣的內向孩子,對「朋友」的定義是很有主張的。強迫冬冬加入不適合的團體,只會讓冬冬更退縮、躲在屬於自己的角落。父母可以鼓勵內向的孩子從事感興趣的活動,而非一味地替孩子「選」朋友,因為他們可是深諳「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擁有綿延深長的友情啊!

參考文章:1 2
圖片來源: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