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不要干涉孩子的創作

女兒第一次拿捏陶的成品回來時,是小班。作品有蝸牛、馬桶、漢堡、螞蟻、飯糰。每一個都形狀精緻小巧,上色鮮豔均勻…嗯,一看就知道大部分出自於老師之手。我和女兒聊聊她「創作」的心路歷程。她天真地說:「我玩黏土玩得很開心,交給老師的時候,老師會幫我處理一下,就變這樣了。」我追問,沒處理跟有處理的黏土有差很多嗎? 女兒笑:「差很多啊,我都快認不得了。」

期末拿回來的繪畫作品集也有同樣的狀況。女兒在家的塗鴉我不是沒見識過:畫人時總是沒手沒腳,頭髮不分男女老少總是單一髮型 (而且還是地中海造型)。但拿回來的作品中的人物,表情豐富,手腳都長出來了 (還有十根手腳指),頭髮不但沒禿還茂密的很。不用說,老師也「處理」過啦!

也許有家長會因為孩子的作品完整豐富而感到驚艷,願意讓孩子繼續上才藝;我偏偏是那種不喜大人介入孩子創作的家長,因此停掉這樣的課程。別誤會我,我不是那種相信「藝術不應該被教育,應該讓孩子們自由發展!」的家長。只是,我認為年幼的孩子該充分體驗生活的點滴、被鼓勵觀察和適度引導創作技巧。讓孩子捧著一疊全被加工過的作品回家,我不知如何和孩子聊她的作品,也不知這些東西是要保存還是要資源回收。

鳥居朝美女士在她的著作『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一書中強調,對孩子而言,繪畫創作是自然而然獲得的能力,成人的責任是守護這樣獨一無二的才能和維護創造的氛圍,而非給予太多的建議、限制。亦有研究者指出,繪畫對學齡前的孩子而言,無疑是另一種與成人溝通、表達自我感受的方式。觀賞的成人該做的是學著如何解讀、透析孩子繪畫所傳遞的訊息。美國藝術工作者 Marvin Bartel 也分享:「如果我示範畫給孩子看,可能會有孩子認為我的畫就是答案,會認為她/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學我的畫,畫得跟我一樣。看著老師的畫來學習是很不妥的方式…孩子應該自己去研究、觀察要畫的東西,不是等著老師來訂正錯誤…創作應該要擁有過程和結果。」

身為一介平凡的家長,我坦然接受孩子的拙作;雖然不至於引以為傲,但珍視那是成長的過程。所以,希望老師不要太過於費心啦! 不需要幫孩子的作品「美容」了。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easternct.edu/cece/files/2015/02/Teaching-Strategies-that-promote-dispositions.pdf
    http://www.theartabet.com/what-should-you-teach-a-young-child-to-draw-ages-3-to-7/
    https://read01.com/QNLD5M.html
    https://www.goshen.edu/art/ed/draw.html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three_if_by_bike/337103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