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養容易亂發脾氣、哭鬧或動手打人的孩子?
通常幼兒在兩歲到四歲之間,會開始想獨自探索這世界,並懂得區別「自己的」和「別人的」,此時容易因為無法獨力完成事情、無法順利達到目的或情感受傷而發脾氣、哭鬧、甚至動手打人。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明文解釋,「有時候學齡前階段幼兒所表現出來的打、咬、踢、推等具破壞性行為,是人類行為發展中的必經過程,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大部分孩子會在進入小學前逐漸調整過來」。即便如此,父母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必須仔細觀察孩子這些行為和情緒,適時給予糾正或調整,以免導致寶貝養成偏差的人格特質,長大後較容易有酗酒、嗑藥、暴力、自殺等問題,會嚴重影響其人際關係、家庭生活和工作。
孩子易怒或動手打人是可以避免的?事實上,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對此做了實驗與研究了解孩子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成長背景,研究中發現「當母親曾在學齡時期擁有反社會行為、太早生育、懷孕時有抽菸習慣、夫妻感情失和或收入不穩定時都容易造成孩子易怒或動手打人」。而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素。
專家建議,如何教養這樣的小孩?- 快速對他的行為做出反應
當小孩開始哭鬧或準備動手打人時,父母可以先快速把孩子拉離現場,即使只有幾分鐘,讓他明白這種情況下必須先「暫停」,而且他的行為不恰當。
- 補充維他命 B 群和鋅
部分孩童會因為身體缺乏某些微量元素而有易怒的表現,一般建議可讓孩子補充維他命 B 群和鋅,少吃紅肉,多吃蔬果都可幫助改善。
- 教孩子觀察別人並糾正他的行為
如果你發現孩子在遊樂場中開始哭鬧或拿東西丟別人,此時無論你多生氣,千萬不可對他吼叫,你可以先把寶貝帶開,再教他觀察別人如何玩遊戲,同時解釋為何不能隨便動怒或打人。
- 堅持原則,態度一致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反應要一致,才不會讓小孩產生錯覺,不知道標準到底在哪裡。
- 父母以身作則,細心解釋
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場所,有時孩子的情緒行為反應是受到父母的影響,當父母動不動就生氣、打罵或吼叫,小孩就會很容易透過模仿而養成這種易怒或有破壞性的行為。
- 讓孩子懂得道歉
基本上「道歉」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這代表你承認自己有錯或對別人造成傷害。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懂得適時的道歉,即使剛開始他會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但他會漸漸習慣,久而久之就能明白道歉的重要。
- 適當獎勵孩子的好表現
當寶貝有好的行為表現或正確情緒管理時,父母可給予鼓勵或獎勵,讓他們更願意朝這方向繼續努力。
- 孩子自己作主
常見情況是孩子很固執,冬天想穿涼鞋、叫他停止遊戲他就哭、不想分享、不想吃飯、甚麼都說「不要」!在安全的情況下,父母可試著讓孩子自己作主,即便錯了也沒關係,當他自己發現時,給孩子會心的一笑,溫柔問他這樣是不是不恰當 ? 此時孩子會比較容易接納父母的建議,願意調整或配合。
- 不同地點有不同做法
當寶貝在公共場合大哭時,父母難免會接收到一些異樣眼光,這時候爸媽應該要冷靜以對。抱著孩子或握著他的手,溫柔對他說話,試著安撫他的情緒後再向他解釋這當中的不對。如果在家中發生這種情形,爸媽可陪寶貝回到他的房間,讓房門維持開放的狀態,使寶貝在空間上感到安全但不封閉,之後再給他擁抱,冷靜溫柔地與他溝通。
- 多多利用機會教育
當父母花時間靜下心來和孩子相處時,可好好利用這段時間與孩子進行機會教育,讓寶貝知道很多時候必須要懂尊重別人,並且管理自己的情緒。
- 孩子會想測試父母的底限
幼兒行為心理當中會有想測試父母極限的時候,此時小孩會懂得觀察爸媽反應,所以爸媽們應該深呼吸冷靜以對,如果不小心中了圈套而發飆,孩子就會很容易重複同樣的行為,藉此引起注意或滿足他的好奇心。
- 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盡量事先向孩子解釋接下來要做或發生的事,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就比較不容易哭鬧。
- 找專家解決
如果試過以上這些方法還無法改善寶貝的情況,甚至發現哭鬧或打人已成為孩子唯一的表達方式,爸媽們就得尋求醫生或專家的協助,進行詳細檢查,因為這種模式已經嚴重成為孩子情緒表達的唯一語言,將會影響寶貝未來人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