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親子活動好去處
許許多多的研究都表明,兒童時期的藝術啓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兒童可以從藝術教育裏面得到以下 10 個好處:創造力、自信心、解決問題的能力、持久度、專注度、...最近我帶著家中小朋友去看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展覽,在那座著名的羅馬聖殤(Pieta)雕塑前面,他們看著聖母瑪麗亞懷抱著死去的耶稣,兩歲半的弟弟說:「那個人,他睡著了。」四歲半的姐姐說:「他累了,要休息。」文藝複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展覽,吸引了很多訪客,每一個展廳裡面都人來人往,而且幾乎都是成年人。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家的兩個小朋友也從中得到許多樂趣,他們仰著頭看那高高的大衛像(David),或者我把他們輪流抱起來看展示在台面上的一碟碟用於濕壁畫(Fresco)的顔料,又或者讓他們坐在放映廳裡看資料影片中藝術家是如何一鑿鑿的把大理石雕成人物像,這一切,或許在兩歲和四歲的頭腦裏,有著和成年人完全不同的解讀,但這一切,都讓這兩個小朋友興致高昂。
許許多多的研究都表明,兒童時期的藝術啓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藝術教育者 Lisa Philips 在她的新書(「藝術賦予兒童在越來越重視右腦能力的世界中所需要的 7 個技能」 " The Artistic Edge: 7 Skills Children Need to Succeed in an Increasingly Right Brain World")裡總結,兒童可以從藝術教育裏面得到以下 10 個好處:創造力、自信心、解決問題的能力、持久度、專注度、語言外的溝通能力、獲得建設性意見的能力、合作能力、貢獻性、可靠性。
事實上,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已經爲絕大多數成年人所接受,這也是爲什麽時下很多兒童教育機構(比如幼稚園)會設計一些與藝術有關的課程,比如音樂、繪畫、舞蹈等等。除了課程教育,博物館是一個非常好的課外選擇,因爲博物館裡有大量的作品,其豐富性是課堂教育遠遠不能比的,而這樣一個環境對小朋友的刺激,也是全方位的。特別是很多博物館有動手體驗的項目,小朋友可以通過親身接觸一些作品,來得到感官和肢體上的認知。2002 年,一組加拿大的科學家發表了他們關於少兒從博物館獲得不同體驗的研究,他們讓 99 個 4 到 6 歲的兒童參加了一個爲期 10 周的博物館體驗之旅,研究者選取了四種不同的博物館:藝術類、科學類、自然歷史類、綜合類,活動結束後,研究者發現,這種以博物館爲基礎的教育,對兒童的各種社會文化方面的刺激都是巨大的,所有小朋友都以自己的方式,把他們從博物館裏看到的內容結合到他們已知的生活當中去,而這種體驗,對他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經歷。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帶小朋友去博物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活動。那麽下一個問題是,父母是不是應該只帶小朋友去那些專門爲兒童設計的博物館呢?比如兒童博物館、兒童美術館、兒童科技館,等等。現代社會很重視幼兒教育,針對小朋友設計的博物館也不少。相比較而言,那些傳統的博物館,比如藝術博物館,一般常設展、特別展覽,都是針對成年人設計的,館內安全守衛人員多,秩序要求也高,展品通常比較嚴肅,這樣的博物館,應該帶小孩去嗎?
答案是:「應該的!」
第一個原因恐怕就是給父母的福利。做父母的連續幾個周末穿梭於各種兒童節目,時不時的,也需要一些適合自己的活動。假如剛好有一個博物館是你喜歡的,那麽帶著小朋友一起去,也不失爲一個好的親子活動選擇。 但有時候我們會有許多顧忌,比如小朋友不喜歡怎麽辦,跑來跑去大聲喧嘩怎麽辦,影響到別人怎麽辦? 其實,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首先,這樣的公共場合,正好可以作爲教育小朋友一些行爲規範的地方。父母恐怕要犧牲一些自己看展覽的時間,要時刻看好小朋友,不讓他們過度吵鬧,跟著小朋友的腳步在博物館裏多走幾圈了。其次,父母可以對小朋友多做引導,盡量挑一些色彩鮮豔的、有人物的作品給他們看,同時丟一些問題給他們。小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奇的,他們的記憶力也是驚人的,當父母跟著他們前後跑了幾個展廳,請他們比較不同展廳裏面的幾樣作品,父母可能會得到非常令人驚喜的答案。
帶小朋友去傳統博物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的博物館會比針對兒童設計的博物館有更多樣性的刺激。如果說,兒童類博物館的設計初衷會去模擬小朋友的思維方式,會去推想應該把什麽樣的東西展示給小朋友看,那麽傳統博物館則完全沒有這樣的限制,換言之,這樣的博物館,會有一個整體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藝術氛圍,而小朋友會從中得到完全不同的體驗。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的傳統博物館都開始重視對兒童的教育,比如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每周日都有兒童導覽,歡迎從剛出生的小嬰兒一直到學齡兒童;館內也常備有給兒童設計的導覽圖片,讓父母可以帶著小朋友,從他們的眼光來看這座珍藏有近百年來現代藝術作品的寶庫。目前,台北市立美術館也推出了一個暑期親子導覽活動,從6月到8月,每周安排有好幾個時段。
更有甚者,研究者提出,在這些爲成年人設計的傳統博物館裏,家長和小朋友還可以互換角色,即由小孩子做導遊,家長跟著孩子看展覽。2004 年一位澳大利亞學者 Katrina Weier 在早期兒童教育刊物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她通過調查一些傳統博物館裡由小孩帶著家長/老師看展覽的特別活動,發現讓小孩子領隊的活動,可以更好的刺激小朋友對藝術品自發的、開放性的認識。一般成年人看展覽,主要通過看和討論,但小朋友會從全身去體驗,比如角色扮演、唱歌、跳舞、甚至是發出噪音,所有這些不但能讓小朋友對藝術品有更直接更多元的體驗,而且對於隨行的成年人也是一種啓發。
當孩子小的時候,做父母的帶他們常去各種博物館,也許就種下了一粒仔,不知道哪天會發芽,就算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也會豐富周圍的景色。
參考資料
文章
David Anderson, Barbara Piscitelli , Katrina Weier, Michele Everett, And Collette Tayler, Children’s Museum Experiences: Identifying Powerful Mediators of Learning (2002). Curator, 45(3): 213-231
Katrina Weier, Empowering Young Children in Art Museums: letting them take the lead (2004). Contempe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 Education, 5(1):106-116.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sneakerdog/110151706/sizes/l/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71568843@N03/6796415994/sizes/l/in/photostream/
http://www.tfam.museum/TFAM_Event/explain_ex.aspx?ExId=43&PMN=3&PMId=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