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孩子做家務,給孩子自信和責任感
近年有研究指出,不做家務的小孩子比較容易變得不負責任。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分配給他們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來做,也爲日後他們處理更複雜的任務做凖備。前幾天的一個晚上,我們吃過晚飯,我把水果端上桌,家裡兩歲半的弟弟主動跑到廚房裡,拿出來四個叉子,再依據餐桌上每個人坐的位置,每處擺一個。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又驚訝又高興的大聲讚揚弟弟,弟弟 一邊擺叉子,一邊快樂的笑,笑中有一絲羞澀,而更多的是得意。看著他那張自豪的笑臉,我也感嘆,這麽小的孩子,已經懂得自己可以爲家庭有所貢獻、並且爲此自得了。
小孩子做家務,可以培養他作爲家庭一分子的認同感,隨著他長大,父母交給他的任務也可以更加複雜,他在勝任之餘,
也會建立起來一份自信和責任感,這種對家庭的責任,在他成長過程中,會內化成一種普遍的責任感。近年有研究指出,不做家務的小孩子比較容易變得不負責任。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分配給他們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來做,也爲日後他們處理更複雜的任務 (包括學校和家庭) 做了一個鋪墊和凖備。
其實幼童對家務沒有明確的認知,他們往往對父母做的很多事情都感興趣,比如我家的兩個孩子對諸如掃地、擦桌子、舀米等事情都特別感興趣,經常主動要求幫忙。有時候,我忙起來會嫌他們越幫越忙,就拒絕他們的要求。事後反省,我就知道我犯了一個很多育兒專家都指出過的錯誤:
不要因爲怕小孩子做不好而不讓他們做事。我應該乾脆分配工作給他們,比如可以讓四歲半的姐姐擦客廳裡的茶几,讓她負責這張桌面的清潔。沒錯,時間長了,小孩子就沒有興趣不願意幹了,可是沒關係,我可以提醒她,慢慢的就能幫助她建立起這份責任感了。
小孩子在做一些家務時,還能學到很多技能,這些技能往往不是玩具所能訓練出來的。
比如重視幼兒全面發展的蒙特梭利學校,就會給小朋友專門設計一些日常生活工作的活動,像台北蒙特梭利學校有舀豆子、篩豆子的工作,這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手眼協調能力和手指的精確運動技巧,而當他們觀察小豆子從網眼掉落的過程時,誰知道他們的腦袋裏會産生什麽樣的想像呢?
但當孩子漸漸長大,上小學、中學後,課業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父母還要不要繼續分配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了呢? 2009 年一項針對青少年做家務的研究數據表明,1980 年代是個分水嶺,此前大部分青少年都需要參與相當複雜的家庭工作,比如做飯、割草、照顧家裏生病的人等等,而 1980 年代之後,諸如疊被、折衣服、餵寵物這類很簡單的家務,都往往由父母包攬了,而孩子的精力都放在課業、或者課外活動上。
沒有錯,青少年最重要的是學業,可是他們成人以後,離開家上大學、進入社會,再沒有人幫助他們處理身邊瑣事,難道這個時候,他們要重新學習如何打理自己嗎? 其實,父母們也都工作,但是工作之餘,還是要做家務,
所以父母不必擔心孩子在學業之餘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是給他們增加負擔,正相反,這是爲他們步入社會做的必須準備。讓孩子做家務,除了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還會讓他們學習到如何合理分配時間進而完成多重任務,懂得考慮家裡其他人的感受,不能只想著自己。這些品性,對孩子成人以後步入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歡做家務。青少年不再是小小孩了,他們無法再從簡單的家庭工作中找到樂趣,而且他們往往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嗜好,就更加不願意花時間在無趣的家務上面。那父母可以怎麽做呢?
一方面,爸媽要明確規定,交給孩子一定的家務,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間、飯後洗碗,周末和寒暑假可以適當增加工作量,平時父母要監督孩子完成這些工作,如果沒有完成,可以考慮停止一切娛樂項目 (如電腦、電視、手機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要幫助孩子管理時間,例如,指導孩子每天晚飯後劃定一段時間來處理家務。這樣孩子既能了解自己必須要完成的家務,又能學習如何運用時間來完成它。
有一些父母可能會考慮用金錢換取孩子做家務。這種觀念是從西方傳入的,最早這樣做的家長認爲,既然大人工作會得到報酬,孩子自然也可以。但其實,這種觀念即使在西方也飽受爭議,因爲家務和外面的工作不同,父母培養孩子做家務,同時也是培養他對家庭的責任感,而不希望他是爲了報酬才做的,畢竟父母做家務也是沒有報酬的不是嗎? 不過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育兒專家建議,父母可以在某些情況下雇用自己的孩子,假設小孩想要買一件父母認爲太貴的東西 (比如一整套樂高玩具),父母可以允許孩子自己攢錢來買,那麽在孩子存錢的過程中,爸媽們可以交給孩子一些複雜的工作量大的事情做,像洗車、擦洗窗戶,並付給孩子一些報酬。有專家認爲,這種方式有可能激發孩子的創業精神,因爲讓孩子通過額外家庭工作掙錢,是一種跳出既定模式的思維方式。
培養一個有責任感、懂得打理自己時間的孩子並不容易,爸媽們不要小看做家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