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語言是幫助孩子學習的秘密武器
當我們教幾個月大、或者一兩歲的小寶寶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的用一些身體語言,比如教他什麽是小兔子,就比兩只手到頭上去裝長耳朵,教他形狀的時候,就用手指比出這個形狀。我們喜歡這麽做,多半是因爲小寶寶們還不太會說話,也不太能集中注意力,我們自動自發的用一些誇張的手勢、身體語言來和寶寶一起玩,他們就會覺得有趣、會參與,同時也就學會了我們教的東西。可是,當寶寶長大了,到三歲、四歲,甚至國小以後,很多爸媽、包括學校老師,都不再用身體語言和小朋友溝通了,可能是我們覺得孩子長大了,教、學都該一板一眼,一邊動一邊教那是給小嬰兒的,身體動來動去的說不定還會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錯了。其實,
身體語言是幫助孩子學習的秘密武器哦! 爲什麽身體語言重要呢? 這和我們大腦的發育有關係。先來看一個實驗例子。最近發表於「兒童發育」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裏,研究者和一群 2 到 6 歲的小朋友做遊戲,遊戲規則很簡單,小朋友們要把一疊卡片分成兩組,首先按照顔色分;分好之後,全部打散再按照形狀來分;然後再打散,按照圖片裏面的小熊的姿勢來分。這遊戲看似簡單,但對小朋友們來說卻不一定,因爲遊戲規則總是在變。人的
大腦是有適應性的,一旦學會了什麽東西,大腦就適應了那套規則,你猛然又給它換一套,大腦要先「忘記」原來那套,再重新學習。這個「忘記再學習」的過程,對於兒童來說,並不簡單,就是對成年人也有難度。這其實也說明了爲什麽從小養成好習慣很重要。因爲大腦有適應性,一下子學到了好習慣並不難,但是養成壞習慣以後再糾正,得讓大腦經歷「忘記再學習」的過程,可就難多了。
習慣使用肢體語言的孩子,能較快重新再學習
研究者在觀察小孩子分卡片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孩子會自動自發的做一些手勢、或者身體跟著動,比如他們按照形狀來分的時候,會用手比出一個形狀;又比如他們按照小熊的姿勢來分卡片時,看到小熊是站著的,他們就用手比個站立的姿勢,看到小熊是躺著的,他們也比一個躺著的姿勢。而
這些會用手勢的孩子,比他們同齡人完成任務的情況好得多,換言之,
喜歡用手勢的孩子,大腦的「忘記再學習」過程走得比較快。
爲什麽會這樣呢? 因爲我們的身體活動先於大腦,或者更確切的說,
運動神經的反應快過思維、想像、語言等等抽象意識的活動,往往
我們還沒有意識到我們在想什麽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動作表達出來了。
反過來,動作又會牽引我們的思維,當我們的動作表達出什麽的時候,我們也會馬上意識到,同時將它說出口。也就是說,
肢體語言可以幫助大腦學習。
這個結論,已經有很多實驗數據支持了,特別是在小朋友中做的比對實驗很多,各個年齡層都有。肢體語言可以幫助學習,不但對牙牙學語的嬰兒有效,對於小學生也有效。比如,美國有很多個研究團隊都針對不同年級的小學生做過測試,
教數學的時候,老師用了很多手勢和其它肢體語言的時候,學生學得又快又好;反過來,僅僅聽老師用語言講述的學生,同樣的內容,平均的掌握程度就不如上一組。
所以爸媽們,別以爲你的孩子已經長大了,用不到手勢了,只要他還在學習,你就可以用肢體語言來幫助他。孩子都會下意識模仿父母的,如果爸媽從小就習慣用比手勢、做姿勢的方式來教小朋友,他們也會養成這樣的習慣,在他們自己的學習過程中,也就會用同樣的方式,這會讓他們學得更好哦。
爸媽可以怎麽做呢? 如果你不習慣,要先開始培養用肢體語言的意識,同孩子解釋什麽東西的時候,提醒自己多比手勢,平時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也多注意自己有沒有什麽下意識的手勢。有了這個意識以後,還要多注意別人的肢體語言,因爲這會幫助你開發自己可以用的手勢,那麽以後你對孩子解釋事情的時候,就可以用豐富的肢體語言來幫助自己表達、同時讓孩子理解了。另外呢,也要
多鼓勵孩子「動」起來,讓他們說話的時候多比劃一下,也幫助他們開發屬於自己的肢體語言。
其實我們在「動」的時候,也是在思考,只是很多時候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父母幫助孩子開發大腦的這個層面,也是在幫助他們的認知發育和學習能力。爸媽們想好怎麽「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