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溝通 促進寶寶語言發展

人與人溝通,除了掌握良好的語言能力之外,還要靠「非語言訊息」完整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像是講話時的眼神、手勢、表情、動作,都會影響我們與人溝通的品質。一個優秀的外交官,不能只會說一口流利的外語,倘若他無法辨讀出言談氣氛,就很可能無法達成使命,甚至讓友邦誤解本意。所以,學習語言,除了「聽懂」人家的話,還要擁有「解讀」弦外之音的能力,因此,聽力加上豐富的社會學習經驗,是擁有良好溝通的必要條件。幼兒學習溝通也是這樣的,他們除了會邊聽,還會邊看、邊學習溝通的要件。育兒經驗豐富的老人家都會告訴新手爸媽:有了寶寶,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好讓寶寶跟著學習!這可不是沒有根據的喔!寶寶驚人的模仿力從很小就開始了。


Read my lips!「嘴部」的動作對幼兒學習語言很重要!


根據一份由美國佛州亞特蘭提克大學心理發展研究團隊的報告顯示,在嬰兒六個月大時,就開始會注意對他們說話的成人嘴型了。領導研究團隊的心理發展學家,大衛‧魯寇威茲 (David Lewkowicz) 解釋,嬰兒為了要搞清楚大人發出的聲音,而注意講話者的唇型。他們會花時間熟悉基礎語音的唇部動作,所以除非大人們對寶寶說他們所不熟悉的外語,寶寶最快會在過一歲生日前,回應說話者的眼神;爸媽們會發現在說話時,寶寶會注視他們的嘴唇動作,解讀意思。因此爸媽每天一定要找時間和幼兒「面對面」,以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

魯寇威茲和博士班學生愛咪‧漢森‧提夫特 (Amy Hansen-Tift) 找來 180 個嬰兒,將他們按照 4 個月、 6 個月、 8 個月及 12 個月大的不同月齡分組測試。他們放映講英語或是西語的女子影片給這些母語為英語的嬰兒觀看,並把監測機關用軟頭帶安置在嬰兒頭上,那個小機關可以測出寶寶注視影片人物的位置與時間長短。

實驗發現,影片人物如果講寶寶所熟悉的英語, 4 個月大的嬰兒就會注視她的眼睛; 6 個月大的嬰兒則會觀察她的眼睛和嘴型; 8 和 10 個月大的寶寶大部分時間會把注意力放在她的嘴型;而 12 個月大的寶寶則開始會和影片人物的眼神有所交會。魯寇威茲說, 6 個月大的嬰兒會觀察唇部動作,因為他們的大腦開始有能力去掌控對聲音的注意力了,而 12 個月大的寶寶觀察唇部動作已久,需要額外資訊來解讀不熟悉的語音,像是影像人物所說的西語。

從這個研究可以發現,「嘴部」的動作對幼兒學習語言很重要;人類的面部表情也需要「嘴」才能完整表達。這也就是為什麼卡通人物 “Hello Kitty” 給人許多解讀空間,因為她是隻無嘴貓,人們可以想像她是否快樂、或是悲傷。但是,幼兒可不能像無嘴貓,他們需要學習完整表達情緒的方式。


別當無嘴貓!重度使用奶嘴會妨礙幼兒的情緒發展!


有另一篇有趣的研究被刊在《基礎與應用社會心理學》期刊中,它說明重度使用奶嘴會妨礙幼兒的情緒發展,這項研究是由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心理學者所做的。此研究的主導者寶拉‧奈登索 (Paula Niedenthal) 教授說,因為嬰兒了解字彙有限,所以大人會運用語調和臉部表情來和嬰兒溝通。孩子會藉由模仿來學習語言與情緒表達,但當嘴裡含著奶嘴,他們就難以模仿那些情緒表達的方式了。

研究團隊做了三個實驗,首先,他們找來一些 6 、 7 個月大的男嬰看影片,而這些重度使用奶嘴的嬰兒比較無法模仿錄影帶中人臉的情緒表達;研究者也找了男大學生作測試,有些人在 6 、 7 個月大時,都是重度的奶嘴使用者,他們的洞察力測驗分數比同儕來得低;另外,研究者也發現,幼年吸太久奶嘴的大學生也較無法從評估他人的情緒來下決定。

奈登索教授從研究結果發現,女生不會受到奶嘴的影響,這可能是因為女生的發育較早,她們的情緒發展不會被奶嘴所左右,而且父母總期望女生擁有細膩的情感,即使小女娃吸久一點的奶嘴,她們仍可多方習得情緒表達,但男生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奈登索教授建議父母,因為寶寶還不會講話,很多時候要靠面部表情表達自己的意思,還是別讓孩子吸太久奶嘴的好。倘若真需要給寶寶吃奶嘴,就選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吧,只有那時並非他們觀察與模仿大人面部表情的學習時刻。

在日文裡有個說法叫「不會閱讀氛圍」,也就是「不會察言觀色」之意。人們在溝通交際時,如果無法察言觀色,會損及人際關係,因為解讀不出周遭的氛圍,讓人覺得不體貼、甚至失禮或傷害到別人的感受。幼兒在語言發展期間,也會累積社會學習的經驗,爸媽是孩子最好的「語言學習機」,比任何一種語言學習 CD 來得好,因為父母不僅能協助孩子培養語言能力、情緒發展,也能讓孩子學到各種使用非語言訊息與察言觀色的能力,讓孩子能全面發展,在未來的日子裡和同儕保持良好關係。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2/01/16/babies-learning-to-talk_n_1209219.html
    http://www.news.wisc.edu/21065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satemkemet/3630644849/sizes/l/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shakestercody/2880692963/sizes/l/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