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有些小朋友也需要
爸媽們可能在職場裏聽說過這個詞。「職能治療」 (Occupational Therapy,以下簡稱 OT) 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治療方式,旨在協助生理、心理發展障礙或社會功能上有障礙的人,使他們獲得最大的生活獨立性。這和小孩子有關嗎? 有的。如果小孩有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發展障礙,又或者因爲意外事故而導致大腦損傷,OT 可以幫助孩子盡量恢復認知功能,從而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小朋友的 OT 治療師與成人不同,他需要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因爲發育中小孩子大腦情況與成人不同,兒童 OT 治療師需要能夠評估一個孩子是否具備與年齡相吻合的玩耍、運動、學習能力,從而決定這個小朋友是否需要專業的幫助。
兒童 OT 師的專業技能在以下幾點:
- 訓練小朋友的精確運動技巧,比如手指的抓握能力;
- 訓練小朋友的手眼協調能力,比如接球、打擊移動的物體;
- 幫助發育遲緩的小朋友學習基本的生活技巧,比如穿衣服、洗澡;
- 幫助有心理障礙的小朋友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爲和情緒;
- 幫助有身體障礙的小朋友學習使用一些輔助的工具,比如輪椅;
- 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物理治療為肌肉運動的訓練;「職能治療」則集中在精確運動技巧
爸媽們是不是覺得 OT 聽起來很像物理治療 (Physical Therapy) ? 其實不一樣。
物理治療主要是幫助患者 (包括小朋友) 減輕痛苦,而身體恢復方面集中訓練大肌肉運動 (gross motor skills) ,而 OT 則集中在精確運動 (fine motor skills) 技巧上。人的大腦中有主管運動的部分,不過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大腦的運動皮層裏有一塊專門的地方和精確運動相關。所以 OT 和物理治療實際上針對的是大腦中不同的區域。相比物理治療,OT 是較新興的領域,但也早已蓬勃發展,目前在台灣 OT 已進入百大熱門行業,而以台北的 OT 師爲最多。
兒童 OT 師是其中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爸媽們怎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需要 OT 的幫助呢?
如果孩子已經被醫師診斷爲發育遲緩、出生時有腦損傷、自閉症,或者孩子有因意外或疾病而導致嚴重的肢體傷害、腦損傷、脊椎問題、骨折或關節受傷,醫師可能一早就會建議父母尋求兒童 OT 師的幫助。如果寶寶沒有這些明顯的問題,可是爸媽們又覺得寶寶哪裏有些怪怪的,似乎和其他人不一樣,那麽父母怎麽知道寶寶是精確運動技巧的發育上出了點問題呢? 看一看,寶寶是不是有以下徵兆的一個或幾個?
- 手總是軟軟的沒有力氣,做一些抓握的遊戲一下子就累了不想玩了;
- 運動技能比較落後,跑、跳一類的動作總是學不會;
- 感觀過份靈敏,比如總是對味道、碰觸、衣服的質地、或者某種聲音有特別激烈的反應;
- 總是對運動的物體沒有什麽反應;
- 總是學不會自己穿衣服;
- 寶寶看東西好像總是怪怪的,這未必是眼睛出了問題,可能是眼睛周圍的肌肉有問題;
- 學齡後的小朋友寫字的時候總是太用力,或者字與字的間距永遠控制不好。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一個或幾個現象,父母就需要特別當心了,最好是帶孩子去看看醫師,聽一聽醫師的專業建議,也許醫師會推薦兒童 OT 師給你。爸媽們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覺得寶寶怪怪的,別怕麻煩,先帶孩子去做個評估。小朋友的大腦都是在快速發育中,有時候有一個地方沒有跟上其實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只要得到了及時的幫助,他會快速的趕上來。相反,
如果有什麽問題沒有發現,錯過了大腦發育的黃金期,以後再怎麽努力,往往也事倍功半。 父母帶孩子去見 OT 師的時候,小朋友要先接受專業的評估,看一看他是否真的需要特別的幫助。如果需要的話,OT 師會針對他的問題給出具體的治療方案,比如設計一些活動讓小朋友練習,這些活動通常是具有遊戲性質的,可以讓小孩子有興趣學習並且常常練習。例如小寶寶手部力量不夠而導致抓握有問題的話,OT 師經常會讓小孩子玩粘土類的玩具,根據小朋友手部力量強弱,提供硬度不同的粘土,讓小朋友經常的揉碾捏拉,這樣可以提高手部力量並訓練手指的精確運動技巧。而在 OT 師的幫助下,父母的角色也至關重要,最起碼 OT 師建議的一切活動,都仰賴於爸媽們的執行力度。
事實上,兒童 OT 領域近年來對於父母角色的認識有了一個相當大的態度轉變。傳統治療方式以專業醫師爲主導,並且醫師會訓練家長在家裡完成一系列功能以幫助小朋友。但目前學界認爲這種傳統的醫師主導方式忽略了每個家庭和父母的個人需求,其效果往往遠不如預期。所以
現在兒童 OT 的主流方式已經變成以家庭爲中心、醫師與父母合作的方式,在這種模式下,父母的角色變得十分重要,針對孩子的治療計劃會根據家庭與父母的實際情況來制定,醫師並會鼓勵父母利用社區提供的一切資源。要記得,如果你的小朋友需要 OT 專業的幫助,父母永遠是令他最安心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