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決父母教養不一致的問題?


為了迎接新生命的來臨,大部份的父母都會作好萬全的準備:寶寶的房間、衣服、玩具,一應俱全。為了成為一個稱職的父母,媽媽從各方面吸收養育小孩的知識;爸爸為快要來臨的寶寶作好人生的計劃。但是直到寶寶真正出生哪一刻起,我們才知道情況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理想;教養小孩並不像書本上說的簡單。在壓力、疲憊的促使下,夫妻開始為了小孩的作息、教養的問題爭吵;才發現,原來夫妻對於小孩的教育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小孩哭一下沒關係。」爸爸說。
「這年紀的小孩最需要安全感。」媽媽說。
「小孩不可以吃零食。」媽媽說。
「偶爾吃一下沒關係。」爸爸說。
「小孩吃飯不可以玩玩具。」爸爸說。
「他拿著玩具才會乖乖坐著吃飯。」媽媽說。

每個父母的教養方法都不一樣,有一些父母比較注重小孩的服從性,要求小孩什麽都聽他們的,而且不可以問為什麽。如果小孩不聽話就會受到處罰。相反,有些父母比較縱容小孩,對小孩有求必應,也不會限制小孩的行為,比較像小孩的朋友多於父母。這兩種教養方式都屬於極端的類型:前者會影響小孩的自尊心,降低小孩的競爭力;後者會降低小孩的自我控制能力、服從性、和在學校的表現。比較多的父母會才取中庸的教養方法。他們會給小孩一些生活的規範去跟隨,注重與小孩之間的溝通,會講解給小孩聽規矩設定的原因。在這種教養方式中長大的小孩通常會比較開心,有自信,長大後成功的例子也比較多。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一致的,當然就什麽問題都沒有;但是如果一個家庭裡出現不同的教養方式,不只小孩會感到無所適從,夫妻間的感情也會受到考驗。

為什麽我們會有不同的教養方式?

我們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擁有不同的成長背景。我們的成長背景會影響我們的個性、看待事情和處理事情的方法。當我們教養小孩時,我們的自身經歷、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以及我們對於其他家庭的觀察都會無意識的影響我們對待小孩的方式。

夫妻教養方式不一樣有什麽壞處?

不一致的教養方法,會讓小孩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聽誰的話,更不知道實際的規則是什麽。而且小孩會利用父母教養的不一致,從中獲得利益。譬如,小孩最常用的伎倆是「但是爸爸說可以」、「媽媽說不用我做」。長久下來,很可能會導致小孩愛耍手段、說謊的習慣。要兩個不同成長背景的夫妻在教養上完全一致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教養方法中找到共識,重點是要以小孩的利益為基礎。


夫妻可以怎樣從不同的教養方法中達成共識?

  1. 不分黑臉、白臉
    爸爸在罵小孩時,媽媽卻哄小孩的狀況,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當夫妻的教養方式不一致時,常常會出現一個扮演白臉 (好人),一個扮演黑臉 (壞人) 的狀況。往往這種狀況會讓夫妻關係惡化。因為扮演黑臉的一方,會因為沒有另一半的支持而感到沮喪,產生「孤軍作戰」的感覺;而且小孩通常會跟「好人」的感情比較好,讓「壞人」感到被排擠,甚至感到嫉妒。而白臉也會因為黑臉常常嘮叨小孩、罵小孩而感到厭煩,嚴重影響家庭氣氛。其實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並不是理想的教養方法,因為當黑臉教育小孩時,小孩會去找白臉作為「後盾」,讓教養效果大打折扣。我們不一定要分好人、壞人;我們可以採取「一個人同時擔任黑、白臉」的方法。如果爸爸因為小孩做錯事情而處罰他,媽媽便應該把解釋和原諒的工作留給爸爸去處理。這樣小孩才有機會去明白爸爸的心思,感情才不會生變化。

  2. 多體諒照顧者的處境
    譬如說,爸爸覺得小孩不應該看電視。但是當媽媽在忙著煮飯時,她必須要讓小孩可以安靜的坐下來看一下電視;爸爸便應該體諒媽媽的難處而作出調整。

  3. 尋著專業的幫助
    作為小孩的父母,爸爸和媽媽都會覺得自己才是最了解小孩的人,認為自己為小孩所做的事情才是最正確的,往往這就是造成夫妻爭吵的原因。精神病學家 Scott Haltzman, M.D. 建議夫妻可以閱讀教養書、參加教養課程、或是請教兒科醫生關於教養的問題。基於自尊心作祟,對方也許沒辦法把我們的意見聽進去,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專業人士的分析和意見,讓對方能更為客觀地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可以避免了很多爭吵的機會。

  4. 信任照顧者
    教養有時侯涉及到「信任」的問題。如果爸爸是相信媽媽的,儘管他不完全認同媽媽的做法,但是他還是會放心地把小孩交給媽媽;當遇到問題時,爸爸會以媽媽的方法為標準。

  5. 找出根本原因
    有些夫妻本身就缺乏溝通,或是互相有心結,很容易便會把情緒帶到教養當中;他們也許會為了「反對而反對」,甚至會把小孩作為鬥爭的籌碼。父母必須要分辨清楚反對的原因。

  6. 找出平衡點
    有時候父母的觀點沒有錯與對,只是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而已。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在細節上斤斤計較。媽媽希望小孩可以準時睡覺,但是整天沒有看到小孩的爸爸卻希望可以跟小孩多玩一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媽可以先讓小孩做好睡覺的準備,如刷牙、洗臉;然後讓小孩和爸爸再玩一下再睡覺。媽媽也可以把睡前的說故事時間留給爸爸,這樣雙方的需求都可以同時兼顧。小孩也可以同時擁有爸爸和媽媽的陪伴。
當我們遇到意見分歧時,應該在小孩不在身邊時再作討論。因為不管是媽媽贏或是爸爸贏,在小孩面前爭執,只會輸了小孩對父母的尊重、信任、以及安全感;讓小孩感到緊張和不安。其實一個家庭裡也可以同時擁有不同的教養方法,只要事先達成共識,清楚的讓小孩知道不管是媽媽的方式,或是爸爸的方式,他都需要遵從;讓小孩學習跟不同個性的人相處。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psychology.about.com/od/developmentalpsychology/a/parenting-style.ht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peggy-drexler/when-parents-have-differe_b_1925090.html
    http://www.sheknows.com/parenting/articles/819433/How-to-marry-two-parenting-styles-in-one-household
    http://www.eduguide.org/article/when-parents-discipline-with-different-styles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uradye/8139420649/sizes/l/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quikbeam/390928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