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 ─ 倒吃甘蔗的教養術
跟許多父母一樣,我篤信「親子共讀」好處多,在女兒出生前便積極物色適齡的繪本,準備好好大展身手。然而,實際執行下來挫折還不少,數度萌生放棄念頭。有趣的是,我身邊跟我一樣的父母比比皆是,原因不外乎是「小朋友沒耐心,這頁還沒念完他就急著翻頁」、「孩子比較喜歡看 DVD,而且我有幫他訂閱 XX 月刊」,孩子年紀小一點的則會說:「反正她又聽不懂」、或是「這年紀的小孩只會撕書,晚一點再開始唸給她聽好了」。
這些理由綜合作用之下,父母要不是自我安慰:「沒關係,長大一點再唸就好」,要不就是砸錢買下一堆精美的 DVD 或有聲書,企盼這些產品可以發揮一些彌補功能。不過,這些炫麗的聲光效果或許可以立即吸引小孩子的目光,但長遠來看,卻是犧牲了原本應該可以是屬於親子共同學習與共讀的時間,白白把應該是寶貴的教養機會拱手讓人。
親子共讀 永遠不嫌早
每當共讀過程不甚理想,我總告訴自己,親子共讀仍有其無法取代的益處:
- 建立緊密的親子聯繫
據研究,寶寶在母親子宮內便已經可以分辨母親的聲音,並且可以對母親的聲音做出反應。透過親子共讀,不但讓寶寶延續了在母體內的熟悉感,增進親子情感,待寶寶長大些,更可透過共讀與寶寶建立起共同的話題。
- 累積孩子語彙、大幅提昇學習力
共讀可以增加孩子的語彙運用、刺激孩子語言發展。澳洲墨爾本的應用經濟與社會研究組織去年 (2013) 發表了一份研究:倘若固定每星期陪孩子共讀三到五天,等孩子到四五歲大時,他們的語言敏感度將可以比同齡的孩子領先大約六個月的程度;如果將共讀的頻率拉高到每天,比起那些共讀經驗少的孩子,則語言程度甚至可以領先將近一年。這項研究更清楚地證實了共讀頻率對於語言發展的幫助,以及對於未來學習能力的影響。
- 提昇專注力與記憶力
由於孩子必須在共讀的過程中嘗試跟隨父母親的語句和所指圖片,甚至必須和父母一問一答,無形中也養成了專注力。孩子也可以從日復一日反覆閱讀的過程中,強化對書本內容的印象,訓練記憶力。
- 幫助孩子認識抽象概念
孩子每天都在探索生活,每天都有新奇的發現。透過閱讀,孩子可以較有系統性的認識這個世界、有機會了解抽象概念、認識不同情緒。而這個步驟由父母來執行是再好也不過了。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堡壘,由堡壘所介紹出來的世界可以讓孩子感到放心及安全,在安全感中茁壯的孩子不畏不懼。
- 提昇溝通技巧與自信心
孩子透過共讀認識語彙和句子結構、表達能力自然進步得快。當小小孩有足夠的語彙和說話經驗足以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再需要依賴啼哭時,孩子自然會因為這樣的能力而自信心大增。
別把寶貴的教養機會棄之不用
這些就是共讀的好處,也是每當我帶著孩子共讀過程遭遇信心危機時,不斷拿來提醒自己的理由。以「提昇專注力」這一項益處來看:如果父母因為孩子專注在書本上的能力還不夠,就在共讀這件事情上面打了退堂鼓,這豈不是本末倒置? 我們不就是為了提昇孩子專注力,才強調親子共讀的嗎? 如果我們因為「反正孩子又聽不懂」就放棄共讀,那不也違背了「增加孩子語彙認知」的原意嗎?
是以我將共讀形容是「倒吃甘蔗」- 儘管一開始容易令人挫折,但隨著共讀經驗的增加,這樣的經驗將會越臻美好。還沒兩歲的女兒從不會說話,到現在可以正確指認故事人物、可以早我一步把我打算要唸的台詞給搶先念出來、甚至會主動挑書央求我為她念,我便知道,我快要嘗到甘蔗的甜頭了。
當然,更令我神往的,是那種「孩子還需要我們」的被依賴感。
一如
張大春在記錄陪孩子「認字」的過程中產生的感慨:「能夠將教養像禮物一樣送給孩子的時光,非常珍貴而稀少 」,這句話用來形容在親子共讀這件事也相當貼切。總有一天,孩子將會羽翼豐厚地可以自己解決問題,不再冀求我們的幫助;總有一天,孩子將擁有豐厚的外部資源,而我們能給予的相對顯得寒酸。總有一天,孩子全心全意仰賴你在你懷裡聽你唸書的日子,只能往回憶裡找。
思及此,那麼原先認為挫折累累而數度想要放棄的共讀活動,也就變得珍貴不已了。
延伸閱讀:
親子共讀—讓孩子愛上聽你說故事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