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心不在」的滑世代父母
這幾個畫面,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媽媽把最小的寶寶抱在腿上,眼睛盯著她的智慧型手機。她的另外兩個兒子則坐在椅子上四處張望,看起來應該是快吃完了。她抬起頭,催促著那個應該是老二的男孩要他吃快一點。年紀最大的那個孩子已經坐不住了,就在椅子上扭來扭去,媽媽不耐煩地教訓著:『你給我坐好』,可視線卻一直沒有離開過手機。」 「爸爸帶了三個男孩坐好,拿出手機開始滑。小男孩們彼此嘻笑怒罵,爸爸則只有在嬉鬧聲變大時才會抬起頭,此外都是專注在他眼前的手機上。…年紀最大的那個男孩開始帶頭唱歌,爸爸起初沒有反應,後來就抬頭對著最小的孩子要他們閉嘴,說完又埋首於手機。沒多久小孩們又開始唱歌,這回爸爸依然要他們閉嘴,只是聲音更嚴峻了。用完餐後,爸爸很火大地叫孩子們『快一點啦』,然後教訓他們以後不可以再這樣云云 。」 不要懷疑,這幾段文字出自於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小兒科研究團隊的田野觀察筆記,並發表於今年四月份的美國小兒科期刊。研究團隊有感於手機和平板日漸普及,而父母親的手機使用對於自己跟孩子間的互動影響,卻依然停留在推論層次而缺乏實證研究。因此轉向人類學借光,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希冀從質性研究的觀察筆記,抽絲剝繭出可供研究的變項,作為未來量化研究的基礎。
速食餐廳裡的秘密觀察
研究團隊於是鎖定了「速食餐廳」這種常見的親子互動空間、喬裝成一般的用餐民眾,從旁觀察來用餐的親子檔,並將他們親眼見到的「家長手機使用情形」以及「親子互動實況」詳實地紀錄下來。研究團隊一共記錄了 55 組親子檔,不意外地,這其中就有高達 40 組的爸媽,在與孩子的用餐過程中掏出了手機。不同大人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一,有的只是單純地接個電話、瞄一眼簡訊;有的則是頻頻拿出手機看新聞或打簡訊聊天、視線幾乎都放在手機上、鮮少與孩子交談。
而孩子們的反應呢? 從自得其樂的到故意搗蛋好引起爸媽注意的都有。研究團隊將這些孩子的不同反應分門別類後甚至發現:
爸媽對手機越沉迷、對孩子調皮搗蛋的反應也會更加憤怒。研究一發表,立即吸引了美國各大媒體的目光。美國的 CBS 新聞以及時代雜誌都分別訪問了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想要知道更多研究的發現。畢竟,這種「人在、心不在」的親子互動,確實是手機平板崛起後,一項值得專注的互動怪象。
別讓手機剝奪了孩子的發展機會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芮德思基醫生(Dr. Jenny Radesky) 在受訪時大聲疾呼:「面對面的互動對於孩子的認知、語言以及情緒發展太重要了!」她認為,在手機跟平板問世以前,這種明明同坐一張餐桌卻沒有交談的情況並不多見。她也坦言,只靠目前的研究結論就要下「使用手機對於親子互動有害」的結論未免過早,但不可否認,手機確實改變了親子間的互動模式,讓面對面的互動機會活生生被眼前的螢幕取代掉,等同於剝奪了對孩子有利的人際互動機會。
再者,如果因為家長過度專注手機,就對孩子的玩鬧惡言以對,「對孩子也未免太不公平」西雅圖兒童醫院的史瓦森醫生 (Dr. Wendy Sue Swanson) 同時也發出不平之鳴。她強調家長不該過度使用手機,至少在餐桌上的這段時間應該極力避免。她也認為家長應該要有一些危機意識,好好反省「手機如何影響了我們作為家長的本質」。
孩子手機成癮? 其實父母才是元兇
這個研究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發是:當我們處心積慮地要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想管制孩子的手機遊戲時,很可能我們根本就畫錯了重點。我們應該要問的是:究竟是誰給了孩子「玩手機很正常」的榜樣? 有趣的是,答案往往就是自己。很多家長只忙著檢討為什麼孩子老是心不在焉地滑手機、玩 app、彈憤怒鳥或消圈圈,卻忘了回頭看看孩子模仿的源頭— 自己,是不是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埋首查看手機,讓手機堂而皇之地佔據了原本應該是寶貴的親子時間?
關機運動:為自己 也為孩子
有了上述的研究結果,芮德思基醫生現在也正積極地跟美國小兒科學會合力訂定給家長的「手機使用規範」,一如小兒科學會過去曾制定一套兒童看電視的建議一樣,這個規範將會提供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適度使用手機」的一套建議。無論制定出來的標準如何,芮德思基醫生都建議:想要無保留地陪伴孩子,「手機關機」將會是一個很關鍵的動作。
我們當然不必因噎廢食地揚棄手機。手機畢竟是工具,使用得宜可以紓壓療癒、使用過當也可以摧毀親子的理想互動。試著每天找出一段時間把手機關機吧!試著修正這種「人在心不在」的表面陪伴,相信你將可以撿回更多珍貴的親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