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玩扮演遊戲吧!一窺「扮演」行為的大能力
「馬麻你看!小熊喝ㄋㄟㄋㄟ!」
即將兩歲的女兒,開始熱衷起了角色扮演遊戲,總在我給懷中妹妹餵奶的同時,拿起她自己的奶瓶嘟給小熊玩偶,假裝在給小熊餵奶。再仔細一點觀察,會發現這種模仿還會逐日進化:從只會嘟奶瓶給小熊,到近日甚至可以完成「抱起小熊、在小熊胸前墊上一條小手帕、幫小熊拍拍隔」的整套流程,模仿起來一點也不馬虎!
我順著她的扮演遊戲跟她問答:「小熊餓了是不是?」「是!小熊餓了。」
「小熊喜歡喝ㄋㄟㄋㄟ嗎?」「喜歡!」「那請小熊喝慢一點、小心ㄋㄟㄋㄟ燙燙的喔!」「好!小熊慢慢喝~」女兒認真地回答,顯然很滿意我在這場扮演遊戲中的配合演出。
「扮演遊戲」的大能力解析
這類稚拙的模仿除了「好可愛」之外,也絕對是一個值得父母欣喜若狂的重大發展成就。孩子知道他可以選擇一個物體 (小熊玩偶) 來比擬另外一個物體 (媽媽手裡抱著的妹妹),並透過模仿,來「重現」(Represent) 自己的生活體驗,這種發展其實是相當程度的突破。皮亞傑也認為,開始學習「扮演」意味著幼兒開始發展他們的符號功能或表徵能力,這種功能允許幼兒擺脫「立即經驗」的限制,不但可重現過去經驗、亦可想像未來的可能性。
具體而言,「扮演遊戲」所揭示的能力至少有:
- 同理的能力:
孩子在扮演他人的同時,實際上也正在學著「設身處地」。不管孩子今天扮演的是媽媽、是幼稚園老師、還是小狗,他都必須在扮演的過程中,努力實踐「同理角色」的能力。
- 語言能力:
無論是孩子對著他的玩偶或道具喃喃自語,或是與友伴一起玩,過程中所必要人際互動,都有助於孩子強化語彙認知、以及建構自己的表達。
- 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玩扮演遊戲時,小腦袋瓜可是動個不停的!今天扮演爸爸開車上班,該用什麼當方向盤? 想要模仿媽媽講電話,又該拿什麼當電話? 一旦孩子的扮演遊戲多了其他的友伴,那他會面臨的問題又更多元了。角色應該怎麼分配好? 如果同伴的演出超乎理解,孩子又該怎麼回應? 透過扮演遊戲,孩子也多了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遊戲也可以很療癒
扮演遊戲除了助長了孩子的想像力、啟發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以外,更重要的是遊戲所賦予的「療癒」作用。 心理學家、同時也是《遊戲的力量》(The Power of Play) 一書作者的艾爾肯博士 (David Elkind) 認為:「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不如大人,但透過扮演,孩子可以在過程中成全自己作為大人或英雄的期望」。孩子或許還無法跟妳一樣實際地舞鍋弄鏟,卻可以在玩伴家家酒中實現自己辦桌當大廚的願望,並從被肯定的過程中建立自信。
除此之外,扮演遊戲也提供了抒發恐懼的管道。事實上,幼兒對於許多未曾經歷過的情況是恐懼的。正如許多孩子視「看醫生」為畏途,部分原因就出在孩子並不了解「看醫生」是個怎樣的過程。這時扮演遊戲便可發揮作用:透過自己操作聽診器、針筒等等玩具的過程,孩子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明白「喔~ 原來這就是看醫生呀」,從而降低對醫生的恐懼。藉由扮演遊戲來幫孩子預演新的社會情境,是協助孩子克服未知恐懼的一大利器。
給孩子營造一個可以馳騁想像的安全環境
既然玩扮演遊戲既意義深遠且療癒,爸媽們不妨就放手陪孩子馳騁想像吧!幫孩子佈置一個迷你廚房或是搭建一個秘密基地,甚至是拿些大人用不到的盒子跟衣服給孩子當變裝道具,都是鼓勵孩子勇於嘗試多元扮演的表現。玩具的選擇上則是越簡單越好,聲光效果十足的玩具或是特定的卡通人物,因為玩法固定或是既定形象鮮明,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想像。還遠不如提供簡單造型的積木或一般填充玩偶,更能有效刺激孩子主動發揮聯想力以及創意。
此外,父母也不妨隨時地加入孩子的小世界,但要切記「孩子才是他遊戲的主角」,父母只是臨演,別雞婆忙著下指導棋。倘若當孩子只想自己一個人玩不想被打擾,父母也只需尊重他的小世界就好。
當然,假使孩子本身並不熱衷於扮演遊戲,也不表示孩子缺乏創造力,更不需刻意強迫他玩。孩子不喜歡扮演遊戲,卻有可能在別的遊戲上表現出色,好比喜歡繪畫或捏粘土。父母應該順著孩子的遊戲偏好,鼓勵孩子畫出 (或捏出) 他的世界與他的想像,這也同樣是重現 (Represent) 自己生活體驗的方式,同樣意義深遠、也同等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