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裝的不只蘋果泥 還有一些你不知道的
我的媽媽包裡備有一小罐市售的蘋果泥,小小的玻璃罐裝著黃橙橙的果泥,煞是可愛。自從孩子開始嘗試副食品後,我便興高采烈地買下這罐果泥,心想:備著吧!說不定哪天出門會用得到。
而今孩子已經大到可以自己啃蘋果片了,這一罐蘋果泥卻依然文風不動地躺在我的媽媽包裡。並不是沒機會用到,而是每當我想到要打開來給孩子食用時,心裡總閃過一絲猶豫:如果我自己現切現磨的蘋果泥放冰箱冷凍超過一個月我都不太敢吃了,為什麼這東西可以放這麼久? 明明罐身都標示「不添加防腐劑」了,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可以讓這罐果泥擁有超過一年的保鮮壽命了?
一窺保鮮技術的學問
若我們去細究罐裝食品的誕生,就會發現上述的猶豫並非是杞人憂天。
罐裝食品保鮮的秘訣除了在於真空包裝之外,製程也很關鍵。為了能使產品能夠長期保存不變質,寶寶罐裝食物的原料大多會經過一道極高溫殺菌的製程,利用高溫將可能導致食物腐敗的細菌殺去。這麼做雖然可以成功抑制細菌繁殖而達到保鮮的目的,然而,食物中原來的有益營養素,卻會同樣地被破壞殆盡。
為了使產品的健康合理化,廠商往往會再另外添加「合成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來彌補天然營養素的流失。許多父母會因為包裝上所宣稱的「添加多種維生素」這種看似有益健康的行銷話語,而認為商品物超所值,但充其量,這不過是廠商欲蓋過產品缺陷的補拙作法而已。而人工合成的維生素,終究不是天然的營養素,在人體的吸收率上自然也遠不及天然營養素。即便是標榜「有機食材」的副食品罐頭,在這樣的製程下,其營養價值恐怕不比媽媽親自捲起袖子選用一般的食材料理來得好。
再回頭看自己手上的這罐蘋果泥,其包裝所標示的成分除了蘋果之外,另一個就是維他命 C 了。這又與前述的營養添加不一樣,這裡的維他命 C 作為食品添加物,作用是「抗氧化」。若我們認為吃下這罐果泥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 C,那又大錯特錯了。這種
抗氧化劑用在食品,是為了避免食物變色變質。換句話說,這是在幫食物抗氧化,而不是幫人體抗氧化。 罐裝嬰兒食品 其實沒有你以為的料好實在
另一項市售嬰兒食品飽受爭議的原因,在於其所實際涵括的內容物,常常名不符實。以某知名品牌的嬰兒罐頭為例,名稱雖為「雞肉全餐」,但細看成分的話,不難發現其所宣稱的雞肉根本不到 10%;「小牛肉餐」中的小牛肉也只有 8.2%。而真正該是食物的,卻被玉米澱粉、增稠劑、精緻澱粉等沒有營養價值的添加物給取代了。
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科學院在 2012 年針對市售嬰兒食品的營養成分發表過一篇研究。該研究團隊挑了四個英國市佔率最高的嬰兒副食品品牌、囊括八種罐裝的肉類與蔬菜品項進行營養成分分析,結果結果發現,倘若一個六到十二個月大的嬰兒,每天在 600 ml 的配方奶之外,再給予一罐市售的蔬菜泥以及一罐肉泥,這樣看似營養均衡的搭配,所提供的營養成分實際上還遠低於嬰兒每天應攝取的建議量。其中鈣、鎂、銅、硒等礦物質的攝取,甚至連建議標準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完全無法符合孩子成長與對抗疾病所需。這篇研究給了高度依賴市售嬰兒食品的父母一個警訊:其實,市售產品真的沒有你以為的營養滿點。
標準化的食物 無益孩子味蕾開發
最後一項較少被提及,但同樣影響孩子甚深的,是產品一致性對孩子味覺開發的扼殺。
寶寶在六到十二個月大時是味蕾開發的關鍵期,這時期的寶寶應該多方嘗試不同味道濃淡、各種質地的食物,這樣的嘗試有助於建立寶寶日後不挑食的好習慣。一旦寶寶週歲大了,不但餵食上難度會增加,寶寶對於新口味也更加機警,反而不容易接受多元的食物。而工業生產線所加工的食物,為了符合品管需求,味道濃淡與質地上皆經過標準化。過度依賴市售嬰兒食品,勢必會降低寶寶多元接觸食材的機會,徒增日後飲食教養問題。考量這一點,那麼媽媽自己親手自製的副食品,少了標準化的約束,似乎更顯得魅力十足了。
我再度端詳手上的這一罐蘋果泥,即便購入超過一年了,色澤依舊黃橙橙。
便利即開即食的罐裝嬰兒副食品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偶而買來嚐一嚐並不壞。至少它讓家長在準備寶寶餐點的過程中多了點彈性、少了點麻煩。只不過罐裝食物究竟有沒有如包裝所宣稱的好處多多? 恐怕還是需要家長花點心思仔細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