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小孩變成「小大人」,我們可以怎樣挽留小孩的童真呢?


現在的小孩,3、4 歲就開始跟同學交流哪一個 APP 的遊戲好玩;5、6 歲就開始討論哪一個品牌的鞋子比較酷、開始喜歡「五月天」;十幾歲的小女生就開始濃妝豔抹;活像一個「小大人」。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樣的「小大人」很可愛,甚至會希望小孩可以快點長大,快點懂事。我也曾經沉迷於這樣的迷思當中,總希望小孩可以貼心一點,懂事一點,不用我們操心太多。所以當我的小孩出生後,我的教養方式都比較偏向「成熟對待型」,我很少用娃娃音跟小孩說話,也比較不愛用疊字;我喜歡跟小孩分享世界的大小事情,也喜歡跟他聊心事。朋友還曾經開玩笑的跟我說,我的小孩「身體裡就好像住著一個老人一樣」。但是當身邊的人都說我的小孩很「懂事」時,我又很矛盾的開始擔心小孩好像失去了應有的童真。有時候我會質疑,我用對待成年人的方式對待小孩,跟他說哪麼多超越他年齡能理解的事情,是在促進他的成長,或是在摧毀他的童真呢?

小孩太早熟有什麼弊處?

現在大部份的小孩都比較早熟,因為現在父母的教育水平普遍都比較高,他們可以提供給小孩的知識和資源也比較多。有些父母為了讓小孩贏在起跑點,會不斷的灌輸知識給小孩,讓小孩參加一連串的才藝課。再加上科技的發達,讓小孩可以輕易的從不同的管道得到很多的資訊;電視、電腦、手機等,只要手指滑一下,整個世界的資訊就在眼前,就連兩、三歲的小孩都懂得操作。但是原來過多和太迅速的資訊,對於小孩來說並不一定是一件好的事情。心理學家和家庭婚姻專家,Ivy Tan 認為,父母要求或是強行催促小孩成長,讓小孩太早接觸過多的資訊,會影響他們的心理、情緒、和社會發展。接踵而來的資訊就好像波濤洶湧的海浪一樣,充滿刺激和新奇。但是對於心智還沒成熟的小孩來說,卻是難以招架的。他們沒辦法同時去理解哪麼多的資訊,也沒辦法去分辨真偽,因此他們會感到迷惘,繼而產生很多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美國知名心理學雜誌 (Psychology Today) 在網站上的一篇文章裡提到:「這一代的小孩智慧水平提升了,但是情緒發展卻落後了。」

我們可以怎樣挽留小孩的童真呢?

  • 給小孩最基本的配備
    想要小孩保留童真,首先我們要讓小孩有「小孩的樣子」。小孩喜歡模仿大人打領帶,擦口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們要讓小孩知道,偶爾玩一下裝扮成大人的遊戲沒關係,但是小孩應該要穿適合自己年齡的衣服才恰當。因為有明星效應,現在很多摩登時尚的父母喜歡把小孩打扮成一個「大人縮小版」出門。其實,我也喜歡把小孩打扮得帥帥的出門,也會跟小孩討論衣服的顏色要怎樣搭配才好看,但是當小孩為了挑選衣服而常常上課遲到時,我才察覺到自己給了他一個錯誤的訊息。作為父母想要讓小孩漂漂亮亮的出門是無可非議的事,但是我們一定要很小心不要過了頭,不要讓小孩養成只注重外表,追隨潮流的習慣。其實小孩的活動量很大,衣服、鞋子應挑選舒適、簡單為主,不應該有太多花巧的打扮。

  • 關注小孩觀看的節目
    有時候讓小孩看一下電視、玩一下電腦並不是什麼壞事,只要我們管制好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不要以為在兒童台播放的節目就一定適合小孩觀看,我們可以發現有些節目的內容會給小孩不好的示範,有誤導的成份。兒童台裡面的廣告更是針對小孩,為了吸引小孩想要擁有他們的產品而設計的。有些父母會讓小孩在平板電腦或是手機上觀看影片,也許我們挑選的影片是適合小孩看的,但是影片播放完畢後的連結就不一定適合小孩觀看,小孩可能會因為隨手亂點而點進去不適合他們觀看的影片。所以當我們讓小孩看電視或是玩電腦時,父母都應該在小孩旁邊陪伴,遇到不恰當的內容時,應該把電視關掉,然後跟小孩討論。

  • 讓小孩盡情的玩耍
    在亞洲,小孩上小學後課業都變得很緊張。從一年級開始,很多小孩下課後還要上補習班或是安親班;回到家吃個飯,洗個澡就差不多要睡覺了。小孩玩耍的時間越來越少。其實玩耍對小孩來說真的很重要;除了可以保留小孩的童真外,小孩還可以透過疊積木、扮家家酒、到公園盪鞦韆、溜滑梯等遊戲來抒發壓力,對小孩的腦部、情緒、人際等各項的發展都很有幫助。還好,雖然我不喜歡用娃娃音跟小孩說話,但是我卻很喜歡跟小孩玩一些又瘋狂又幼稚的遊戲;每次聽到他喀喀大笑時,我就會覺得他很可愛。小孩往後要學習的東西和機會多的是,但是童年卻只有一次,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他們現在還可以盡情玩耍的時間,讓他們可以有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

  • 和小孩保持親密的互動
    記得小時候,在睡覺前,我們一定會給父母抱一個和親一個再去睡覺;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些動作卻突然變得彆扭和不自在。通常,小孩到了 7、8 歲還很願意跟父母互動,還很喜歡黏著父母到處跑,但是這樣的光景可以保持多久就端看父母怎樣去經營跟小孩的關係。每天保留睡覺前的時間和小孩聊天,聆聽小孩的心聲,注意小孩情緒的變化,適時的作出輔導。小孩開始跟父母疏遠,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懂他們,不了解他們,所以小孩才不想跟父母說話。通常如果父母是願意聆聽,又願意去了解小孩的想法,小孩都會很願意跟父母分享心事。如果你的小孩已經不喜歡親親、抱抱,我們也不需要沮喪或是強迫他們,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跟他們互動。譬如搭著他們的肩膀,輕拍他們的頭,參與他們喜歡的活動和運動等都是很好的互動方式。歌手庾澄慶就曾經透露他很喜歡和他兒子頭靠著頭的一起看書。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thestar.com.my/Lifestyle/Family/Features/2013/07/08/Are-your-children-growing-up-too-fast/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artificial-maturity/201211/the-marks-maturity
    http://www.parents.com/kids/development/puberty/how-to-keep-your-kids-from-growing-up-to-fast/?page=5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correia/1377821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