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家中的小寶貝學會自我安撫與冷靜?
家有二歲以上,七歲以下小童的父母們應該都知道,在孩子開始學會走路、牙牙學語、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直到他進入小學之前,孩子們是越來越容易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論是開心、興奮,或者是生氣、充滿挫折,他/她總是在第一時間反應出來,確保爸比媽咪們清楚看見自己的情緒。其中最令父母們傷透腦筋和擔憂的,不外乎是孩子開始大聲尖叫、攻擊別人、傷害自己或破壞東西這樣的行為了。其實,每位父母都想要幫助孩子表達出他們的感受,但我們更希望能教導孩子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因為這個一生都受用的生活技能,能幫助孩子將來在學校和工作中更快適應環境、與他人建立良性的互動,並且成功的適應社會生活。事實上,根據研究顯示,當孩子們有好的 EQ 時,較能幫助他們遠離酒精、毒品、飲食失調、極端行為和憂鬱症等等的試探。
但是大道理人人皆知,身為父母的我們,倒底要如何實際的教導孩子,才能幫助他一步步的學會以正面的方式來處理呢? 美國克雷坦頓兒童中心主任 Janine Hron 建議父母們可以先由以下幾個步驟開始著手,透過天天耐心地陪伴孩子反覆練習這些步驟,經過幾個星期到幾個月的訓練之後,孩子就能慢慢學會自我冷靜的技巧,讓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減到最低。
- 步驟一:幫孩子認知他現在的感受,因為有時候光是知道有人了解孩子的感受,就已經能讓他感覺好多了。 (像是說:我可以看得出來你現在很生氣,因為你握著拳頭、漲紅了臉,要是我遇到這種情況也會很生氣。)
- 步驟二:幫孩子設立界限 (告訴他感到生氣是可以的,但是因此而打人或踢小狗就不行。)
- 步驟三:提供孩子自我冷靜的幾個選項 (可以問問孩子,現在要不要深呼吸 5 次,還是拿紙筆把自己的心情畫下來,或者把壓力都吹進一個氣球裡,然後再拿氣球來玩? 記得,如果孩子年紀較小,就簡化溝通,給予兩個選項即可。)
自我安撫技巧六大類型
- 視覺型:看一本故事書、讓孩子學習欣賞和觀察窗外的風景,或者在家中創造屬於孩子的安全角落,擺幾樣他愛的玩具 (或面對窗外的風景),讓孩子在生氣或沮喪時能到安全角落靜一靜。
- 聽說型:播放安撫心情的音樂、唱一首歌、聽一段有聲故事書……。
- 創造型:請孩子畫一張圖、用黏土創造東西、把當下心情畫在紙上,然後揉了扔掉它。
- 自我安撫型:找個人擁抱一下、喝一杯果汁或牛奶、泡個熱水澡,或者給孩子一個紀念手環,當他生氣時看著手還能提醒自己冷靜下來。
- 體能型:深呼吸 5 次、抱一個填充娃娃、到戶外跳繩或慢跑、把壓力都吹進一個氣球,再拿來玩。
- 幽默型:看一段好笑的影片、做三個不同的鬼臉……
每個孩子喜歡的方式不同,你可以給家中的小寶貝嘗試幾個不同的類型,看看哪幾種對他/她適用 (如果孩子年紀較大,你也可以直接問他們較喜愛哪些方式。) 然後事先跟家中所有成員溝通,達成共識。你可以先選定其中幾項幫助孩子自我冷靜時需要的物品 (像是色筆、氣球、填充娃娃、音樂影片……),當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時,評估一下當下的壓力程度,然後決定要引導孩子使用哪幾種選擇,因為對於孩子生氣和充滿挫折時的紓壓方式可能跟緊張不安時的解緩方式不太一樣。
孩子們在學習自我冷靜技巧時,他們會經歷第一階段,也就是開始學會做某個自我冷靜的活動。接下來的第二階段,他們則會注意到自己在做活動時心情的轉變,直到最後的第三階段,他們會漸漸明白能透過主動做這些活動,他們就能改變自己的心情,此時他們就真正學會如何自我安撫與冷靜了。
那麼身為父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 保持平靜,別跟著孩子情緒表現出煩躁感,很多父母們常認為孩子的情緒表現是針對自己,最後搞得自己情緒爆發,這樣絕對只是增加自己與孩子的對立處境,讓情況更糟糕。
- 給孩子一段安靜時間 (幾分鐘) 告訴他:「當你能平靜的說話時,再回到客廳跟我說。」
- 為了孩子和全家未來長遠的情緒健康,千萬別輕易放棄!
- 如果你想要獎勵孩子願意學習或嘗試冷靜方式,記得別用食物或玩具當獎品。取而代之的,你可以用讚美、擁抱、一個小貼紙或多講一個睡前故事來作為獎勵。
許多父母都不相信孩子能夠自我安撫,一般父母們總是不自覺想在第一時間跳下去控制孩子因發怒而產生的舉動。因此,當父母們開始轉變思考,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學會選擇與自制就已經是跨越一大步了。另外一個迷思,則是誤把孩子「需要被人了解」當成孩子「只想獲得大人的注意力」,因而對於孩子發怒的舉動置之不理。其實這兩者是有分別的,相信身為父母的爸比媽咪們透過觀察,絕對能看出兩者的不同。
說了這麼多,總歸一句話:相信你的孩子,有志者事竟成。當孩子因極度憤怒或挫折而產生驚人之舉時,很可能表示他/她正在尋求他人的了解或嘗試自己解決情緒問題。此時,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將危機視為轉機,透過一點知識和絕對的耐心和決心來教導孩子,相信我們一定能幫助孩子處理自我情緒和自我冷靜,為孩子未來的自我調適與人際互動關係打下更美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