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你不知道的那些經科學證實的事

  • 家庭紐帶強,少信陌生人
    2008 年發表的一份社會經濟學研究表明,與親人關係越親密的人,越不容易信任陌生人。從事這份研究工作的科學家還指出,他們設計的實驗方法,可以證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正相關,還有因果性,也就是說,一個人和父母家庭的關係會影響我們應對陌生人的動機和態度,我們和家庭越親密,越讓我們少信陌生人。

  • 越年長越愛家
    2007 年發表的一份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成年人當中,年輕人會對於新朋友的關係表現出較強烈的正面情感,而年長的人則會對與家人的關係表現出更強烈的正面情感。換言之,我們越大和家庭的情感會越強烈。

  • 一切都是因為母親
    弗洛伊德說過,一個人一生中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由他幼時與媽媽的關係所決定的。這是弗洛伊德的理論,但他沒有驗證過。現在,科學家終於做了長期追踪實驗,猜猜怎麼著? 弗洛伊德是對的:18 個月大的嬰兒與媽媽的關係,可以預測 20 多年後這個人與配偶和同事朋友的關係,他嬰幼兒時期得到媽媽的照護越少,他成年後對於人際關係越焦慮、越不舒服。所以媽媽們,千萬不要忽視寶寶小時候的需求啊。

  • 媽媽的智商影響孩子智商
    這話你多半聽過,但是這是真的嗎? 是真的。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影響一個人智商的因子有千千萬,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媽媽的智商。不過爸媽們千萬別緊張,科學研究同樣發現,智商對人的非常小,高智商和一個人是否成績好、是否工作出色、是否能取得很大成就、是否有幸福婚姻、是否朋友多、甚至是否能做好的父母教好孩子,都沒有什麼關係。

  • 你對音樂的品味來自父母
    2011 年發表的一份社會科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對音樂的喜好,和父母的喜好有直接關係,換言之,我們對音樂的品味是會世代相傳的。當然,同樣還有其它很多因素影響一個人對音樂的品味,比如教育、父母收入等等。這份研究裡面有一個發現很有意思,如果父母喜歡搖滾樂,這種偏好只會影響到女兒,卻不會影響到兒子。

  • 父親影響女兒的擇偶觀
    不止一份的科學研究都證實,女兒在成長過程中與父親的關係會深刻影響她日後對配偶的選擇。幼年時期父女關係親密且正面的女人,會覺得類似父親那樣的男人有吸引力;而幼年時期父女關係比較負面的女人,長大後會下意識避免父親那樣的男人。這種影響還很明顯的見於一個女性對男人容貌的品味上。研究表明,女人認為什麼樣的男人帥,不是單純的由生活中所見到的所有男性容貌加總而決定的,女性會通過與自己親密的男性長輩的容貌,來構建自己心目中的「帥男人」。小時候和父親關係良好的女性,長大後會認為爸爸那一款的男人最好看。

  •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均等的
    家有不止一個孩子,爸媽愛每一個都一樣?很不幸,即使幾乎所有父母都會否認,但不止一份的科學家研究表明,65% 的媽媽和 70% 的爸爸都有偏愛的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往往是老大。另外,媽媽比較偏愛大兒子,爸爸比較偏愛小女兒。還有研究發現,比較漂亮的那個孩子往往也會被偏愛。而且,孩子越像爸爸,爸爸越愛他。

  • 「惡毒的繼母」不是神話
    你以為仙度瑞拉的惡毒繼母只是一個童話故事? 你以為時至今日,大家對複雜家庭的接受程度都提高了,繼母也好當了? 錯、錯、錯。社會科學家們有豐厚的研究成果可以告訴你,在有繼母或繼父的家庭裡,小孩受虐的機率是親生父母家庭的 7 倍高,而小孩的致死率則有 100 倍之高。這種現象在社會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仙度瑞拉效應」(The Cinderella Effect),背後有演化心理學的深刻原因。

  • 有女兒的老闆不一樣
    有女兒的大法官會在判罰時同沒有女兒的法官不太一樣,特別是如果相關案件同性別有關 (如性別歧視、性騷擾);而如果一個公司的 CEO 有女兒的話,這個公司給女員工的工資會比較高。聽起來很有趣吧? 這可不是謠言,是社會學家們長年蒐集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哦。

  • 「重男輕女」在西方社會也很普遍
    「重男輕女」不是我們的專利,西方人的社會中也有對男孩的偏好。2008 年西方研究者發表的一份基於大數據的研究表明,第一胎是女兒的家庭,更願意繼續生小孩。未婚懷孕的婦女中,如果腹中懷著女兒,分娩時往往仍是單身;如果懷的是男孩,則分娩時往往已經與孩子父親結婚了。生了女兒的夫妻比生了兒子的夫妻更容易離婚。離婚的爸爸更願意取得兒子的撫養權,而不是女兒的。這裡每一個現象單獨存在時,都可以有其它解釋,但是這些現象同時存在的時候,研究者認為,這只能說明,兒子更被偏好。

  • 我們給狗狗的食品最健康
    研究發現,養狗的人往往給狗買的食品比給自己的食品更健康。可是,如果你養的不是狗而是人,則結果剛好反過來:父母給孩子買的食品往往不如給自己吃的更健康,也就是說,孩子往往比父母吃更多的不健康食物。

爸媽們,快快想一想,是不是真的這樣?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time.com/3652259/insights-about-happy-families/
    http://www.bakadesuyo.com/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makelessnoise/230706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