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孩子的情緒風浪,你準備好了嗎?

令父母聞風色變的「可怕兩歲」,據說在三歲之後會由黑翻紅——較穩定的情緒及更成熟的認知能力,將協助孩子們減少「三秒鐘倒地」、「瞬間狂哭」等難以招架的行為。雖然樂見孩子更加成熟,但也需切記大孩子仍非常需要我們的協助,來面對情緒的起起伏伏。

情緒表達方式不同

四歲以上的孩子仍舊會出現俗語所謂的「耍性子」、「鬧彆扭」,而表現出來的行為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開始會有「生氣的吼叫」、「破壞東西」、「摔門」等讓父母難以忍受的動作。

這些已漸漸接近成人的行為 (很多可能是模仿我們的?!),很容易挑起父母的「暴怒神經」。畢竟,能用語言理性溝通的孩子,竟然選擇了如此情緒化的表達方式,多少會讓我們感到挫折啊~!

每個「耍性子」背後,都有需要被保護的地方

大孩子漸漸有能力面對、思考許多生活上的情境與難題。當生活順遂時,孩子累積「我有能力獨當一面」的自信心;然而,若不可預料的情況發生 (例:本來說好要去海邊,結果颱風取消),或事情走向「無法控制」的方向時 (例:不小心把牛奶灑的全身),無論是一時、或累積的恐懼、悲傷、挫折感,將讓孩子不知所措。

面對不知所措的困境時,孩子通常會尋求父母、師長的協助;但有時因情緒負擔、或「失控感」過度沈重,「憤怒」即成為孩子發洩的表面情緒。這種來的又快又急的「耍性子」,也只能、只願意在「感到最安全」的父母前使出了。

大孩子的不可理喻,是在大聲說出想要被父母安慰、保護的強烈渴望

請你跟我這樣做!

當孩子不知所措而失控時,我們能做的,自然不是大罵一頓「搞什麼啊!」「剛剛不是好好的,發神經喔!」(OS:有時會脫口而出啊…>_<)。那該怎麼做呢?

研究已提出可參考的優質方法,您也許熟悉、或從未聽聞,都讓我們一起試試看吧!
  • 告訴自己事情的真相
    在有任何反應前,先告訴自己「他不是惡意的,也不是故意找碴」,而是「一時無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與想法」,他們需要父母的協助及引導。當孩子沒來由的哭泣或憤怒時,記得在心裡持續提醒自己:「孩子需要我的保護!」

  • 溫和的反應 (男女都一樣喔)
    在瞭解孩子不是在胡鬧、自身的情緒也冷靜下來時,父母自然能給與孩子較溫柔的回饋。即使不知道要說、做些什麼,單單的陪伴也能讓孩子感到被接納。此時,我們可能會「請孩子自行到房間冷靜」(暫時隔離),此法雖然可行,但必須讓孩子清楚知道,他不是因為「被處罰」,而是因為雙方都需要時間、空間冷靜。

    一句「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先去房間冷靜一下,我都會在客廳等你」,將可讓孩子清楚知道我們願意與他們一起面對這陣情緒大浪。

    然而,研究顯示,有時我們會對男孩子比較嚴格,例如大聲責罵,或願意花較少的時間等待他們冷靜。活潑好動的男孩,感受與情緒的需要與女孩是一樣的;甚至,由於語言發展比女孩稍慢的關係,父母有時需用更多的時間與耐心來協助男孩走出風暴喔。

  • 幫助孩子辨別、接受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倘若父母真的沒有頭緒該怎麼做,可以試著「說出」孩子的情緒。例如:

    「你這麼生氣,是因為做不出你想要的樂高,覺得很累、很挫折?」
    「你一直哭,是因為本來要出去玩但下雨,去不成所以好難過?」

    這些話雖不見得馬上見效,但感受到「被瞭解」總是正向的情緒經驗,將可幫助孩子、甚至父母開始恢復冷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大孩子,大爆炸也常是起因於「生理因素」(例:睡覺、肚子餓)。有一次兒子哭到呼天搶地、萬劫不復之境,他老爸也已進入戰鬥狀態、子彈上膛時,突然想到:

    「兒子,你要不要喝ㄋㄟㄋㄟ?」
    「好。」
    「那你不要動,我去弄。」
    「嗯。」

    30秒,350cc牛奶下肚後,他笑了。我說:「你是不是剛剛玩積木,忘記肚子餓了?」「(不停搔頭傻笑)」
    當孩子(大人也是)的情緒被綁架時,有時連「我好餓」,都很難說出口吧~。

  • 制止破壞行為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不可以亂摔東西。」 類似的「情緒與行為分離」的話語,是許多父母的最底線:孩子可以有情緒,但不能影響、甚至傷害他人的權益。問題是,這對很多大孩子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對醜爸也是啊…)。

  • 關鍵還是在於「準備與練習」
    我們通常習慣「事發當下」才在想該怎麼辦,或是「事後後悔」才誓言以後一定要怎樣怎樣,這都不如「事先準備」一套「既定且清楚」的冷靜機制來得重要。

    冷靜機制可以非常簡單,例如各自回到房間、或是摔枕頭到床上…等方法,只要雙方清楚、並願意尊重。然而,我們都有「秀逗」的時候,例如,當孩子掉頭要回房間冷靜時,可能會大吼:

    「你去哪裡?」
    「回房間啊!」(我們反而被這句話的語氣惹毛)
    「不准!我有話要跟你說!」………

    因此需要「練習」,而不是一次不成就打掉重來。練習的重點在於「過去的經驗不能就這樣過去了」。例如,為了不再因語氣不佳惹怒媽媽 (但總不能要孩子笑著說吧),於是準備一個手勢,告訴媽媽「我要開始冷靜了,等會再說吧」。 在不斷嘗試的「實驗精神」下,找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囉。

記得…

  1. 情緒爆發是因為有「需要」
  2. 父母是最安全的發洩對象
  3. 溫柔地陪孩子一起度過
  4. 準備並練習冷靜的方法
大孩子雖然更能溝通、情緒也較穩定,但仍需要我們溫柔的保護喔!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positiveparentingconnection.net/big-kid-tantrums/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eandreilinger/579254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