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ye for an eye only ends up making the whole world blind.”
-Mahatma Gandhi, Statesman
「以眼還眼只會讓全世界都瞎掉。」– 甘地 (政治家)”
還沒生出自己孩子前,在處理孩童間的肢體衝突時,最常說的話就是:「不可以打人,如果你被打,就跟大人說,讓大人來處理。」然而,有了孩子後,主張非暴力的我立場逐漸動搖,因為我發現:
- 並不是每個大人都能夠有效地處理孩童間的肢體衝突。
- 出手的人可能是陌生人,隨機找人下手,被害者面臨的可能不只是皮肉傷、心靈創傷,而是生命的威脅。
- 若涉及團體霸凌,被打的孩子可能連揭發的勇氣或機會都沒有。
- 就算圓滿解決單一暴力事件,出手的人很可能會再犯,被打的很可能還是倒楣的目標。
尤其我第一個孩子是女生,即便已經少看電視報章雜誌危言聳聽的社會新聞,仍不免擔心。希望我的女孩兒能夠在遇見危機時強悍些,眼淚和寬容的態度不會感化有暴力習慣的人。
當你的孩子被打,不管對方是熟識的人、陌生人、年紀相仿者、還是成人,你會怎麼教導她/他回應? 在我網羅國內外部落客的讀者回響,大致上有三種回應:
反擊
我有兩個兒子,一個一歲,一個七歲。我告訴他們,當他們被打 (被自己的兄弟或其他孩子打都算),就是反擊回去。我的孩子也知道,如果他們動手,自己也會挨揍。因此他們不訴諸暴力,因為他們自己也不願意討打。
─ Jen我同意打人並不是可被接受的選項,但談及到霸凌,就另當別論。我的女兒長期以來一直被一個比她小的男孩打哭。她只是哭著離開向大人求助,對方家長顯然不以為然,覺得這是孩子間相處的一個過程,而認為我女兒是個愛哭鬼。直到有一天我的女兒嘴唇被打到流血,我們便告訴女兒:還手。此後每次那男孩對我女兒動手,我女兒就如法炮製地回手。漸漸地,那男孩就比較不惹我女兒了。…在完美世界裡,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動手…但往往教她為自己挺身而出才是王道,離開現場或是不要再跟出手的孩子交往並不是有效的方法。
─ JP 從小我是被這樣教的:「如果有人打你,你就還手;但絕不要成為霸凌者或是第一個動手的人。」我也打算用這樣的態度教我家的兒子–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 Sian 我告訴我的女兒,如果被打,可以打回去;但我會確定她明白:先動手打人或被人打都是不 ok 的。我的哥哥長期被霸凌,我的母親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效,直到有一天他還手,事情才落幕…。我痛恨暴力,但我就是這樣教我的孩子…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不對的,但現實生活中,對動手的人好言勸說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 Sam不反擊
當我女兒去托兒所 (pre-school) 時,我教她要反擊。因為她那時候老是會被欺負,就算老師介入處罰也沒辦法管教動手的人。過了三年她現在六歲,已經在念幼兒園 (kindergarten),我發現還是讓老師管會比較好。因為她現在動不動為了小事,以捍衛之名就出手打人。她是一個很棒的孩子,是我當初給她錯誤的建議…。
─ Nicole教導你的小孩反擊是對孩子傳述錯誤訊息,你等於是在告訴你的小孩暴力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 Ross Ellis不,不可以反擊。我告訴我的孩子絕對不可以反擊…教導你的孩子反擊回去會讓你成為一個壞人…是不明智的。…我在學校曾經被霸凌,但我從不還手。我現在比任何一個霸凌者還堅強。如果你在學校被霸凌,第一,告訴老師;第二,報警。不要還手。…我百分之百反對還擊。
─ Charlene折衷,視情況反擊
我是這樣告訴孩子的:「不可以成為動手的人,若被人打,就是離開現場。如果走不了,那麼你可以出手。」
─ Ir我會視孩童的個性和年紀而定。如果在小學,有人打我的兒子,我會鼓勵他先跟老師說,通常小學生被打是不會有甚麼太嚴重的傷害…。但是若是在中學階段,像十四歲左右的年紀,情況就很嚴重了。我會跟兒子講,不要給出手的人進一步攻擊的機會…我會要他反擊。
─ Charlotte我自問,該如何教導我的一雙兒女對暴力做回應呢? 首先,我將情況假設在家人以外的外人 (個人認為,處理手足間的衝突和非手足間霸凌事件是不一樣的),如同學、陌生人。我自己歸類幾個大原則:
- 不可以先起頭動手打人。
- 萬一別人先出手,要盛氣凌人地兇回去,看對方會不會罷手。
- 如果對方還是持續肢體攻擊,還手。
- 回報老師、父母。(成人理智地介入和善後,可以降低私下惡性報復的可能)
但,我不免要自我提醒 (也提醒我自己的孩子),台灣是法治社會,只要一出手,就有可能要付出大小不一的代價;因為我們不是沒有聽過受害者在正當防衛下,反而讓對方傷重的社會新聞。現場情況的拿捏還真的是很困難。
我的好友對我的做法不以為然,一樣養有一雙兒女的她拿出甘地的名言:“An eye for an eye only ends up making the whole world blind.” 「以眼還眼只會讓全世界都瞎掉。」她說:「暴力可以解決一時,但是冤冤相報何時了? 難保動手的人會更心懷怒氣地施暴。這根本是惡性循環。」我同意她的看法,但在專業人士能有效引導糾正施暴者的暴行前,我不願意我的心肝寶貝成為施暴者刀俎下的魚肉。暴力的確不能解決問題,但對我而言是不得不的選項。
不知道各位讀者心中的那把尺是如何衡量?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