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教育」從內到外改變小孩
有一天在捷運上聽到兩位奶奶的對話。奶奶 A 對奶奶 B 說:「那個某某某的媳婦很強勢,她叫她公公、婆婆不可以罵她的小孩。」奶奶 B 回:「唉!現在的年輕人都很寵小孩,打不行,連罵都不行,都不知道要怎樣教才好!」我可以聽得出來這兩位奶奶的無奈。的確,在我們小時候,小孩不乖就罵,再不聽話就打,是很平常的事情,大部分我們這個年紀的成年人都是這樣成長過來;怎麼到了這個年代,什麼都不能做呢? 這個對上一代的父母來說的確有點難理解。但是
現在有越來越多父母認同這種名為「正面教育」(Positive Parenting) 的理念,也有人稱它為「愛的教育」。在新一代的父母裡,有很多都是「正面教育」的死忠粉絲。他們致力杜絕小孩的負面來源,包括不讓小孩看電視、對小孩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先過濾、不打小孩、也不罵小孩,可以說是耐性十足。我們所知道的「正面教育」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提倡不打、不罵,只對小孩說正面的話,一切以「愛」為本的觀念。但是「正面教育」就只有這些嗎? 如果什麼都不能做,我們要怎樣教育小孩?
你想要讓小孩快樂成長,或是讓他在恐懼中長大?
先讓我們來理解「正面教育」是什麼? 在網站 positive-parents.org 裡面提到,
「正面教育」並不是一種教育方法,或是規範,它是一種「信念」。我們要相信小孩是應該被尊重的,他們不應該生活在恐懼當中,時時刻刻擔心會被暴力對待,或是被羞辱。我們要認同這個信念,才會願意作出改變。以我自己為例,雖然我很認同「正面教育」的觀念,但是我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忍得住不罵小孩,畢竟人都有脾氣嘛!但是我會不斷的提醒我自己,督促我自己,告訴自己打罵並不是唯一的方法。我們要相信我們有能力讓小孩在快樂中長大,也可以讓他們在恐懼中長大,重點在於我們怎樣教養他們;這就是「正面教育」的信念。
我們希望教養出一個怎樣的小孩?
當小孩不乖,讓我們生氣時,我明白很多父母都想要處罰他們,我也是一樣;因為我們覺得處罰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但是在處罰小孩之前,我們最好先問問自己,到底我們想要教養出一個怎樣的小孩? 一個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 或是一個被我們羞辱到已經沒有尊嚴的小孩? 曾經有研究報導,被體罰的小孩,對其他小孩也會相對比較暴力,在青少年時期會比較叛逆,長大成人後會傾向比較容易憂鬱和有暴力行為。舉一個例子:當哥哥犯錯時,媽媽會用打手手的方式來處罰小孩。有一天弟弟不小心弄壞了哥哥的玩具,哥哥也學媽媽一樣打弟弟的手。媽媽跟哥哥說:「不可以打弟弟!」哥哥卻理直氣壯的說:「可以!因為我比他大,所以我可以打他。」在哥哥的認知裡,只要是比較大的就可以打小的,就好像父母可以理直氣壯的打小孩一樣,他不會明白你的出發點是為了他好,他只會模仿你的一舉一動。
「服從」並不代表「尊重」
有些父母會很自豪的說:「小孩最聽我的話,我吼一聲,他就動都不敢動。」但是我們要清楚的是,小孩服從我們並不代表尊重我們,也許他們只是害怕而已。打、罵、恐嚇會讓小孩害怕,短暫的服從你,但是你覺得他心裡會服氣嗎? 他是真心的想要聽你的話嗎? 或是只是因為害怕被罰所以在「應付」你而已? 我們希望小孩是「尊重」我們,而並不是「害怕」我們。
「正面教育」讓小孩發自內心的想要做好
有些家長會認為處罰可以讓小孩記住自己所犯的錯誤,讓他們不敢再犯。也許他們再也不敢「在你面前」犯錯,但是在你背後呢? 我們要讓小孩明白為什麼有些事情不能做,譬如「打妹妹,妹妹會受傷,你想要看到妹妹受傷嗎?」而不是因為「害怕」被父母打罵所以「不敢」打妹妹。害怕是一時的,當小孩長大了,他們便不會再害怕我們的打罵,他會反抗,會罵回來,甚至打回來,很多家庭悲劇都是這樣發生的。唯有「愛」是長久的。我們要激發小孩心裡面對父母的愛、兄弟姊妹間的愛、對別人的同理心;讓他們從內心想要對別人好。一昧的處罰只會增加小孩心裡的不平衡,認為「都是妹妹害我被罵的」。我們要教導小孩去分辨是非,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讓他們去思考;小孩會更有責任感,更懂得為別人著想。
其實我們都知道不應該打罵小孩,但是有時候小孩真的很不聽話,那要怎麼辦呢?ahaparenting.com 指出,通常小孩行為不端有三個原因:
- 他不知道他的行為是不應該的
- 他知道,但是他沒辦法控制
- 他知道,但是他就是要搗蛋
- 分散小孩的注意力
如果是第一個原因,就比較好解決了。我們只需要耐心的、重複的解釋給他們聽便可以。譬如:火爐很燙,摸了會痛和受傷。對於幼兒,也許我們解釋了大半天他也不太明白,最好的方法是分散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把注意力放在正確的行為上。盡量不要跟小孩說「不要爬桌子」、「不要丟東西」,因為我們越說「不要」,越會引起他們對該事物的興趣,所以我們最好跟他們說「我們在地上爬爬」、「把玩具輕輕的放在盒子裡」,加上父母的示範,小孩便會有樣學樣,把正確的行為學起來。
- 給小孩學習「自我控制」的機會
不只是小孩,我們大人也會有「明明知道不應該,卻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時候。譬如吃不健康的食品,抽菸,對小孩發脾氣等;我們也還在學習當中。要小孩學習控制他們的行為和慾望是需要時間和練習的機會。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扮演一個輔導者的角色,教導他們怎樣去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一昧的責罵他們「不聽話」。我姐姐有一個很有趣的方法,她告訴她的小孩,「當你想要一個東西時,你越看著它,你就會越想得到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看它。」我們要讓小孩明白為什麼有些行為不被接受,等他明白了,接受了,自然會為自己作出最好的決定,而不是因為我們叫他不做就不做。有一個例子,一個阿姨想要請兩個小孩吃糖果,小孩 A 看一下一旁的媽媽,搖一搖頭說:「不要。」阿姨問他為什麼? 他說:「因為媽媽說不行要。」小孩 B 的媽媽不在身邊,但是他還是搖搖頭說:「不要,因為我咳嗽。」我們不可能一輩子跟著在小孩的身邊,所以他們必須要自己懂得去分辨是非。
- 檢視親子之間的關係
如果小孩明知故犯,這樣問題就比較大了。是什麼原因讓他想要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呢? 小孩都會希望父母喜歡自己,愛自己,稱讚自己,所以他們會想要「討好」父母;但是如果他已經不再在意父母的感受,我們便應該好好的檢討一下我們的親子關係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是因為我們平常忽略了他,所以他想要用反叛的行為來引起我們的注意? 是因為我們讓他覺得我們不愛她,所以她也選擇不愛我們嗎? 是我們給他們太多的壓力,導致他們的行為失常嗎?如果親子關係沒有處理好,是會惡性循環的;我們會越看他們越不順眼,他們會因此而做出越多的負面行為。所以我們必須要好好的檢視我們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