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地給孩子一個擁抱吧!
或許受到家有老外老公的影響,我習慣在送孩子上幼稚園進教室前或接他回家前,給孩子來個大擁抱。不覺中,發現我公開抱抱的動作,常引起其他家長的側目。也因為我家的三個孩子習慣見到人就會來個擁抱,連帶改變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不給我跟我妹妹抱抱的老爸媽。我家 6 歲的大女兒,一次下車去接外婆,看她從聚會場合走出來,立馬迎上前,兩個人來個大抱抱,讓一旁的姊妹淘們羨慕不已地說:「你們家的孫女都會這樣抱你喔? 為什麼我們家的都沒有這麼熱情?」我媽回答他們說,抱抱又不用錢,他們不抱你,你去抱他們啊!我一天不抱他們幾下,晚上會睡不著耶!或許是國情保守的關係,肢體親密的接觸是不太能被接受的。所以,我們也就較少有機會去體驗擁抱,這個小小的動作,帶給人們的大大影響力。
美國一位知名的已故親子家庭關係心理諮商專家,維吉娜. 史達,曾提出一個家庭成員有多需要擁抱的見解,現仍被許多家庭關係和兒童行為研究報告所引用:「為了生存,人一天需要4個擁抱,我們一天需要8個擁抱來維持正常運作,一天 12 個擁抱能讓我們成長。」姑且不論多少個擁抱數值才具有精確性,但的確有許多科學證據證明,擁抱對孩子成長的正面助益。
- 擁抱是建立孩子依附關係的關鍵
早在 195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哈利. 哈洛做過一系列重大影響兒童心理學發展方向的實驗,他用一鋼線圈成的假母猴上綁了一個奶瓶,另一隻假母猴則是穿上柔軟的衣服,兩隻母猴同時放在小猴子的面前,結果發現小猴子只有在肚子餓的時候才會走近鋼圈母猴喝奶,大部分的時間就擁抱著依偎在柔軟假母猴上。尤其是當小猴子受到驚嚇時,更離不開柔軟假母猴的身上,當實驗中把柔軟假母猴拿走,只留下有奶瓶的假母猴,小猴子的體重不增反減並且出現焦慮的徵狀。這系列實驗推翻”有奶便是娘”的傳統認知,與孩子建立親密依附關係的關鍵不在於食物,而是肢體接觸的抱抱。此項研究也引導出日後早產兒的袋鼠抱療法。
- 擁抱提共安全感進而建立自信心
有些兒童心理諮商師觀察到,生長在多多擁抱家庭的孩子們,他們的自信心較強,因為他們感受到來自於擁抱的安全感,讓他們勇於面對挑戰。這一點在我家大寶的身上就很明顯。前幾天在她幼稚園畢業典禮要進場之前,特地跑到外公面前說,我要抱抱,又跑來找我要抱抱。給他一個大擁抱之後,她說好,我準備好了,轉身跑去找老師,我明白她緊張的原因是,老師安排她第一位畢業生引導同學進入會場,所有的焦點都會先在她身上,看著她自信地面帶笑容進場跟大家揮手,我知道我們的抱抱給她足夠的勇氣!
- 擁抱能減低壓力及血壓
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最近的研究也發現,一個人如果接受來自親人即便短短20秒的擁抱,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指數有明顯降低的現象。同時,血壓也會因而降低。所以當一天工作下來回到家,跟孩子或者另一半討個 20 秒的擁抱,是絕佳的舒壓妙招又可增進親子關係!
- 擁抱是讓鬧脾氣小孩冷靜下來的方法之一
在美國鼓勵父母對學齡前兒童,導入正向教養方法中提到一個中心原則,當孩子感覺自己很棒的時候,他們的行為表現會更佳。相對地,身為父母的你也是一樣,而擁抱就是能讓彼此感覺很棒的方法。
可運用到擁抱招數的情境是,當孩子正在無理哭鬧不停,父母主動的跟孩子說,給我要一個抱抱,好不好? 如果孩子還是陷在取鬧的情緒跟你回答,我.不.要。請爸爸媽媽冷靜地再說一次,我現在需要一個抱抱。此時,如果孩子仍然回答我不要,請跟孩子說,我需要一個抱抱,當你想好了,要給我一個抱抱再來找我,然後就轉身離開現場。等孩子自己主動去找你。根據許多爸媽實際操作的結果,這結果往往出乎預期地來的好。
擁抱處理法的邏輯是,先是讓孩子將生氣哭鬧的情緒緩和下來,也讓自己不會受孩子的情緒影響動怒,讓情況惡化。跟孩子要一個抱抱,是讓孩子意識到,我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我的目的已經達到,是該停止哭鬧的時候。父母接下來一定要做的是,等孩子冷靜下來後,再跟解釋孩子做錯了甚麼或者了解為什麼他們這麼生氣? 如此無理取鬧,並不能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當溝通結束後,再給個愛的擁抱,重溫一下安全感。
不妨從現在開始,大方地多給孩子擁抱,把握時機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趁能不會被孩子拒絕抱抱的寶貴時期,多抱一點。我想我家大寶應該很快就會進入,媽媽,不要抱我啦!這很丟臉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