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給孩子一點愛,可以彌補爸媽的錯誤嗎?
做父母,我們都有失控的時候。有時候,孩子胡攪蠻纏、完全無法溝通,我也跟著失控,大吼大叫,有的父母恐怕還會忍不住一掌拍下去。而有的時候,我得承認,孩子只是普通調皮,但是我本來就心情不好,此時 hold 不住,拿孩子做了出氣筒,兇了他。不管哪一種情況,我得承認,事後我冷靜下來再思考,我都是會後悔的,特別是後面一種拿孩子當出氣筒的情況下,我會覺得特別慚愧。
慚愧、後悔之後呢? 你會不會有一種想要彌補孩子的衝動? 一方面,彌補孩子會讓你的愧疚感減少;另一方面,你會擔心孩子因為你的失控而嚇到、甚至會以為爸媽不愛自己了,所以你想多給孩子一點愛,讓他知道爸媽沒有不愛他。但是你有沒有仔細想過,
多給孩子一點愛,彌補你之前的過錯,到底能不能消除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呢?答案是不能!
- 父母的作為如果給孩子造成了負面影響,從來都不能用「愛」來抵消。
兒童心理學的很多研究者們都就這個議題做過不同方面的研究,答案總是一致的。不管父母的行為到底是怎麼樣的,偶爾一次失控下的粗暴言行、或者採取了某種不適當的教養方式,即使爸媽給了孩子很多很多愛,也沒有辦法消除負面行為本身造成的影響。比如說,今年初,美國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的學者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他們調查了超過1000位被父母在盛怒中打過的孩子,結果發現,父母打完孩子以後,展現給孩子越多的愛來彌補,孩子不但不會從被打的焦慮感中解脫,反而他的焦慮感會越深。
- 「彌補」式的愛往往也有負面影響。
當我們有一股要彌補孩子的衝動時,我們往往會主動修改做父母的一些準則,會讓孩子做一些平時不允許的事情,比如本來每天只能吃一次零食,結果為了彌補孩子,我們就讓他吃了很多次零食;或者讓他多看了很多電視......這樣的彌補方式其實是在告訴小孩,爸媽的底線根本不是底線。
- 「彌補」式的額外的愛容易讓孩子的大腦產生混淆。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的大腦一直都處於快速發育過程,而大腦的發育其實是一個建立腦神經細胞之間的網絡系統的過程,這個過程依賴於外界給予的持續可靠的刺激。這是為什麼所有的育兒專家都會建議父母的教養行為一定要前後連貫,因為如果父母定下的規範是穩定的,那麼父母的行為就是可預測的,這非常重要,因為孩子需要這種可預測性來建立神經網絡。如果爸媽因為一時失控,而在事後彌補式的給孩子很多「愛」,這會造成孩子大腦中的混亂,因為父母的行為與以前不一樣,變得不可預測了。
那麼犯了錯,就沒辦法彌補了嗎?
- 當然不是!
最好的彌補方式就是再也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次我吼過小孩之後都會後悔,也告訴自己下次不可再犯,好消息是,下一次我確實沒有再犯,可壞消息是,下下次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父母也是人,也會犯錯,這雖然不是我們的借口,但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只要我們犯的錯誤不是什麼罪不可恕的,原諒自己又何妨?原諒了自己,才不會因為對孩子的虧欠感而去彌補他。
- 別忘了道歉
僅僅是原諒自己,事情並沒有結束。我們因為一時情緒失控而吼了甚至打罵了孩子,不管怎樣都是做錯了,真正能讓我們去彌補他的,只有道歉。有些父母放不下面子,覺得長輩給小孩子道歉簡直是大逆不道,但是其實,當你對孩子道歉的那一刻,你展示的是你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你勇於承擔自己的過錯。道歉的時候,要明確說出來你因為哪一件事來道歉,你哪裡做得不對,這樣小孩子才會知道你到底在做什麼。如果說,彌補式的愛會讓孩子的大腦產生混亂,道歉反而能夠清除你的失控行為給孩子造成的焦慮感,因為通過道歉,你可以明確的讓他知道,爸媽不應該那樣對待他,沒有控制住自己是爸媽的錯,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因為爸媽不愛孩子了。
- 仍如一貫的愛你的孩子
爸媽一時失控,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雖然不能通過事後的彌補來抵消,但是時間會慢慢消除孩子對這種負面情緒的記憶,只要你平時是一個愛孩子、懂得陪伴孩子的父母,那麼偶爾的失控,並不會對你們的親子關係造成什麼實質影響,畢竟爸媽和孩子有一起成長的細水長流的感情。
- 反思自己不是壞事
當再有罪惡感來啃噬你的時候,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上一次失控是什麼時候,上上次呢?假如你發現你經常性的失控,那麼也許你自己的情緒管理出了問題,這時候真正重要的不是如何彌補孩子,而是如何調整自己。別忘了,如果有需要,你總是可以尋求專家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