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比兒子更難面對失敗?
相信很多爸媽們都了解給孩子「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長期間,父母管太多、保護太好,往往讓孩子失去了面對失敗的機會,無法學習如何在逆境中努力自強這一寶貴經驗,看似一帆風順的成長經歷反而使孩子在踏入社會後成為適應不良、無法自立的軟弱成年人。這個道理,很多父母都懂的。不過爸媽們,在你們放手要給孩子面對失敗的機會時,有沒有心理準備,對兒子與女兒策略需要有所不同?
女孩與男孩面對失敗的反應不一樣
早在上個世紀八零年代,美國就有科學家做過研究,發現女孩子與男孩子在面對失敗 (或可能失敗)/挑戰的時候,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假設把學齡兒童大概分成四組:聰明成績好的女生、表現普通的女生、聰明成績好的男生、表現普通的男生,老師給所有人佈置一項看起來非常困難的作業去完成,你猜猜研究結果發現,是哪一組孩子最容易放棄、哪一組最不容易?
最容易放棄的是聰明成績好的女生,最不容易放棄的是聰明成績好的男生。
這會不會讓你吃驚? 研究者普遍發現,
在面對困難 (即可能的失敗) 時,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放棄,而且越是聰明 (IQ 高) 的女孩越是容易放棄。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男孩與女孩對於失敗的解讀不同。
同樣失敗了,男孩子比較容易把原因歸咎於自己的行為或者外部因素,比如粗心、旁邊有小朋友吵鬧、天氣太熱等等,而女孩子容易把原因歸咎於自己的內核,比如我不夠聰明、我這項技能天生學不好等等。而這種心理定勢會從小伴隨一個人到長大,結果就是,女孩子越大越不容易接受挑戰、越害怕失敗。
男女反應為何不同?
學者們也很關心這個問題,因為在現在這個如此重視男女平等的時代,很多優秀的女性往往因為自己的內心而喪失許多機會,是很可惜的事情;更別說這個原因能夠給天下的父母有多少啟發!但這原因可能很複雜,是多方面因素的集結表現,甚至有可能有一些是我們無能為力的先天因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環境及家庭教育給男孩子及女孩子的暗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解讀。
爸媽想一想,你自己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們在批評男孩子的時候,是不是經常責備他們的行為問題,比如不守紀律、打架鬥毆、欺負同學等等,而女孩子,往往因為心理成熟得比較早,而被老師評價為「好學生」,聽話、守規矩,等等等等。於是,
男孩子總是把失敗歸咎於行為和環境,而行為和環境是可以改善的;女孩子則往往把失敗歸咎於自己「好不好」,而好不好是不可改變的。 而社會環境也確實經常性的暗示我們男女的不同。比如大部分人都覺得理工科的項目應該是男孩子的強項,人文科目則女生強些。所以當一個女孩子數學物理成績不好時,她往往想的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成績,而是發現自己的表現印證了社會觀感、從而接受自己確實數理不好的「天性」。
父母可以怎麼做?
了解了男女面對失敗的不同及背後部分的原因以後,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的幫助女兒和兒子去接受挑戰、面對失敗,從而加強自己呢?
- 如果你有女兒,多誇她的努力,而不是她天生的特質
研究發現,父母誇讚孩子時,越是針對孩子付出的努力來誇讚,對孩子的激勵效果就越明顯,而這種效果在女孩子身上又遠遠超過男孩子。所以如果你有女兒,別總誇她漂亮聰明,要誇她專心、成績好、會想辦法、懂得努力。
- 別讓孩子取悅父母
學習最好的催化劑是一個人內在的動力,而這種動力只有當一個人感覺不受影響的時候才會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我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想要取悅我們,這是人性,也是自然如此,因為他自出生以來就依靠著我們,所以他們會自發的想要取悅我們,而女孩又比男孩更重視評判者 (如父母、老師) 的反應。可是,如果他做一件事情是為了父母的讚揚,那麼他內心其實是缺乏動力的,沒有動力就不會願意面對困難。所以我們平時,要盡量注意別成為孩子的「審判者」,別總說類似「你得了第一名,媽媽很高興」這樣的話。我們要讓孩子感受自己的成績,並將之內化為自發的動力,這樣他才願意面對困難。
- 記住,成功的失敗是一門藝術!
最重要的,是我們父母自己不要害怕失敗,如果我們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那麼這個失敗就是成功的。這樣的態度,首先父母要有,才能傳遞給孩子,孩子有了之後,也才能主動去面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