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減少孩子生病的妙招
多數的兒科醫生也認同,當 2 歲的幼童進入托兒所之後,大小病不斷是常見的狀況。在一年之中可能有機會得到 8~12 次的感冒。畢竟,托兒所實在是一個巨大的病毒集散地,孩子不可避免的互相接觸。而且,生病的孩子,有時因為症狀輕微與缺乏其他照顧者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被送到托兒所去。我最煎熬的經驗是,大女兒因為得了肺炎住院三天才好,我再等了四天才送去學校,三天後又開始流鼻水,這次妹妹跟我都一起陪著病了。當媽媽的一點喘息的時間都沒有。儘管送去學校前,聽過再多的故事,都不敢相信大病小病幾乎完全沒有間隔。
這大概也會讓
媽媽們在心裡不斷自問,我們是不是太早送孩子去上學了? 生病的情形是可以避免的嗎? 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大學心理學家 Sylvana M. Cote 的研究,可以給我們一些解答來舒緩我們的罪惡感。他總計了八年的資料發現,其實孩子生病的次數是一樣的,不論是在家待到上小學的年紀或是小小年紀就去托兒所,只是時機的不同。他研究了 1238 個家庭後發現,雖然 2 歲左右就送去托兒所的孩子,相較待在家直到學齡年紀才上學的孩子來說,生病的機率是比較高的;但是這些孩子過了 5 歲之後生病的次數就會漸漸減少。甚至還有其他的研究指出,輕微的呼吸道刺激 (感染) 可能可以預防氣喘的發生。看到這裡,爸媽們其實不用害怕孩子生病的太過頻繁就不敢把孩子送去托兒所。
那麼面對不停生病的孩子,有沒有什麼預防的訣竅? 看看下面我們整理出來的幾點建議吧!
- 正確的洗手!勤洗手!
美國針對國高中孩子做的一項研究,大約一半的孩子會在使用廁所後洗手,但只有 33% 的女生和 8% 的男生會用肥皂。其實,沒有用肥皂的洗手,幾乎是無效的。另外一項研究顯示,只要在飯前及如廁後洗手,就能降低近半成的腹瀉發病率及兩成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因此,教導孩子正確的用肥皂洗手,是很有經濟效益的!可以利用,「濕搓沖捧擦」這個五字口訣噢!(附上衛生署請巧虎拍的洗手歌連結),而且一定要用肥皂搓洗 20 秒以上,媽媽可以選一首孩子喜歡的歌,要他唱完那首歌後再沖手,可以方便計時。另外,有時出外旅遊或是沒有提供設備給孩子洗手的餐廳,用乾洗手清潔液是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只是,使用濃度 75% 的酒精乾洗手只能殺死一般的病毒,若是想要預防腸病毒、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腸胃道侵入的病毒,還是要靠肥皂沖濕洗手。
- 教孩子病中禮節
最基本的就是讓孩子打噴嚏和咳嗽時要用手摀口,甚至用手肘會更好。如果萬不得已,生病也要去學校就不要太靠近其他的同學。平常也不要把手放入口鼻或揉眼睛。
- 注射疫苗
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政府和醫生都會建議給孩子注射嚴重性比較高的流行感冒疫苗。由於一般性的感冒,病毒數量高達上百種,很難預防,嚴重性也不高。但是流行性感冒,則有散播快速與併發症嚴重的特性,尤其是可能引起細菌性與病毒性的肺炎。所以目前政府也有公費的流感疫苗讓六個月以上的嬰兒注射。當然,注射疫苗會讓爸媽很害怕副作用,我個人是選擇到了三歲再打,因為三歲之前,孩子還沒去上學,接觸被感染流感的機率比較小。另外,台灣流感好發的季節大概就是 11 月下旬開始升溫,到年底至翌年年初達到高峰,於 2、3 月後趨於平緩,接種疫苗後需一段時間產生保護力,故建議應於 10 月接種。
- 避免觸碰病菌集中區
研究發現學校裡病菌最多的地方是飲水機的出水口管線與餐盤 (因為是美國做的研究,指的是像麥當勞用那種餐盤),因為這裡兩個地方常常被忽略清理。所以要教導孩子不要直接以口就飲水機喝水,最好自己幫孩子準備開水。
- 增強免疫力
充足的睡眠、適量地運動和均衡的飲食是增強免疫力的不二法門。但是,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要維持孩子均衡的飲食似乎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雖然坊間的營養補充品種類多樣,但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幫助,不敢太過依賴。研究發現以一般的綜合維他命所含的成分來說,孩子是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飲食中充分獲取的,唯一可能缺少的是維他命 D 與鈣。
維他命 D 的功用是維護骨骼健康,強化神經與肌肉機能,增強抗菌免疫反應本來是可以藉由曬太陽而由身體自行合成的,只是我們有時把孩子保護的太好,反而讓孩子因為日照不足而缺少維他命 D。想幫孩子增強免疫力,足夠的日照或是考慮適當的讓孩子補充一些影養品。由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的研究,提出了另一個孩子飲食上的問題,孩子在學校吃的可能會比在家裡來得健康。也許在家裡,我們都給了孩子太多的零食選擇,而不像在學校只有學校提供的計畫性飲食,這可能也是造成孩子因為沒有平衡飲食而免疫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 觀察托兒所環境
- 詢問老師是否有針對生病孩子卻必須送來學校的隔離可能?
- 環境中是否有足夠的肥皂,清潔液和衛生紙?
- 整理環境有沒有定期消毒?
- 孩子必須共享的玩具與遊樂設施是否有每日的消毒計劃?
- 教室內是否有窗戶? 定時通風,避免病菌留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