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退步」了? 爸媽們,你需要理解這背後的真正原因...
我們做父母,看著孩子一點點長大、每天多會一點東西,這個過程是特別讓我們有成就感的,而這種成就感以及孩子帶給我們的歡樂,是能讓爸媽們付出再多的辛苦也甘之如飴的。不過不可否認,在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能看到孩子的進步,也能看到「退步」。「退步」讓人沮喪,可它卻是小孩發育過程中很自然的一環。
「退步」在各個階段都存在
在發育心理學上,「退步」是一個有明確定義的概念。如果說,嬰兒從出生起一步一步的發育過程是一種「進步」,那麼每當寶寶回到先前已經經歷過的時期時,就是「退步」。比如說,寶寶明明已經可以一覺到天明了,卻忽然開始半夜哭醒,好像一下子回到幾個月前的狀態,這是睡眠行為上的「退步」。又比如說,爸媽成功訓練寶寶如廁,已經摘掉尿布挺長時間了,寶寶卻忽然開始頻繁的尿褲子,好像忘記該怎麼自己去上廁所一樣,這是如廁行為上的「退步」。在嬰幼兒階段,這種行為上的「退步」是發育過程中的常見現象。
當小孩更大一些的時候,比如四五歲這種學齡前的階段,也會出現某種行為上的倒退,比如本來挺獨立的孩子,忽然開始學小寶寶的行為,喜歡賴著爸媽,原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也要爸媽幫忙完成,好像從四五歲的狀態退回到了嬰幼兒時期。這樣的「退步」,嚴格的說已經不是上述發育中的暫時倒退現象,更多的屬於情感需求反映到了行為上去。
而五歲以上的孩子,還會出現某些才藝、技能上的「退步」,比如孩子學琴,一直彈得不錯,但忽然開始連簡單的曲子都彈不好了,好像忘記了之前學過的許多東西一樣,退步了。
分辨正常的倒退現象與不正常的警訊
但不是所有的倒退現象,都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環節,爸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辨別能力,一旦懷疑孩子出現不正常的「退步」,就需要尋求專業意見。那麼,哪些倒退現象是不正常的呢?
通常來說,發育過程中的「里程碑式」的技能,一般是不會出現倒退的,比如說站立、行走、語言,如果孩子已經牢固的掌握這些技能 (而不是還在學習中,今年能走幾步、明天又不走了),過了一段時間,出現了某種倒退,那麼爸媽必須警惕,除非你明確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否則應該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因為這種倒退,有相當大的可能性是由疾病引起的,不可掉以輕心。
而那些正常的「退步」,往往都是非核心里程碑式的技能退步,是由比較高級認知系統管控下的行為模式,比如睡覺能不能一覺到天亮、如廁、社交能力、獨立性、才藝技能等等,而這些倒退的現象,則往往是因為壓力引起的,比如開始上幼兒園、弟妹的誕生、家庭情況有異動 (如主要照護者的離去) 等等。當小孩出現倒退行為時,爸媽該怎麼辦呢?
要把行為問題看成情感需求
當孩子在行為上出現「退步」時,爸媽需要理解這背後的根本原因,而這根本原因往往是孩子的某種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滿足。不管是弟妹的誕生帶給孩子競爭壓力或焦慮感,還是新環境 (如進入一所新的學校、原本照顧孩子的阿嬤離開了、搬家) 使得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孩子都有可能在某些技能上退化到上一個、甚至上面好幾個階段。從進化角度講,
這種行為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是因為大腦認為在原本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難,這表示無法前進,那就退回到過去的某種狀態,這樣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是它的行為可能表現為尿褲子、不睡覺、大喊大叫不講道理等等,可爸媽不要被這種行為所迷惑,要記得孩子現在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訓練,而是安撫他的情緒。
耐心是不二法門
很多時候,倒退現象的具體原因不是那麼容易了解的,因為在爸媽看來,不管是家裡還是外面,都沒有什麼大的變動,會讓孩子產生壓力,可是孩子還是出現了「退步」,那怎麼辦呢
? 沒有辦法,你只有耐心。你可以這樣想:因為某些原因,孩子的內心正在打仗,那些困擾他的因素目前佔據優勢,讓孩子在某些行為/技能上出現倒退,可孩子還沒放棄,你自然也不能放棄,而氣急敗壞也是沒用的,因為這仗不是你在打。於是你只有耐心的陪著他、支持他,幫助他渡過這個階段。
才藝上的「瓶頸」需要突破
近學齡或學齡兒童,在才藝、課業學習方面,也時不時會出現退步,如果這個時候沒有生活環境上的大的變動,那麼就很可能是孩子遭遇了瓶頸。除非你經過了審慎評估決定放棄這項才藝,否則突破瓶頸這場仗,就需要你和孩子一起打了。這種情況下,耐心自然必不可少,而方法也很重要,一方面父母需要一點技巧好讓孩子繼續練習,而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和老師溝通,看能否找到制約孩子進步的地方、是否要在學習上引入新的方法來幫助孩子突破。
無論小孩處於哪一個階段、出現哪一種行為、技能上的倒退,我們做父母的,第一重要是平常心。家長的沮喪感、焦急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因為孩子的「退步」往往都有更深層的原因,爸媽急著把孩子向前推讓他進步,也總是徒勞無功、甚至適得其反。所以,爸媽一定要冷靜、要耐心,
把孩子的退步看成進步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陪伴他、鼓勵他、幫助他,大家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