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解釋恐怖事件:以這次巴黎恐怖攻擊為例
ISIS 攻擊巴黎的行為和近日媒體大肆報導,台灣成為 ISIS 報復的名單之一,家中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是否也略知一二,對你們提出疑問呢?
對於歐洲長久以來的政治、宗教紛爭、角力,我必須慚愧地承認,知道得很有限;更何況,從主流媒體所獲取的資訊也不見得全面。但,無知比恐懼更可怕;人會恐懼是天性,但無知 (泛指缺乏中肯的評判) 不僅帶來不必要的誤會、害怕,甚至注入了不當的價值觀。媽媽我,對於國際事件都還在學習,不敢妄下斷言、高談闊;那我該如何對孩子解釋這接二連三的暴力行為?
參考歐美的心理專家,大家都有一共識: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能不提就不要說。兒童心理專家 Koplewicz 指出,
小於五歲的孩子在事件與恐懼之間的連結是混亂的。因此,除了不該給太多的細節資訊,可以的話,不要讓他們看這一類的新聞。
而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家長可以傾聽孩子的想法、適度地和他們討論這類議題。而在討論的過程中,英國慈善機構 Winston’s Wish 諮詢師 Gemma Allen 提供幾點大原則:
- 安撫情緒為首要
Koplewicz 指出,對於較大的孩子 (六到十一歲),事實的陳述反而能幫助他們解除焦慮:何人? 何時? 何地? 何事? 無須刻意要消除孩子的恐懼,因為恐懼是自然的情緒反應。心理學家 Paul Coleman 建議,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是安全的,這類的恐怖攻擊事件非常少見,而大人正在追捕恐怖份子。
- 家長注意用字遣詞
有些家長會跟孩子解釋,不幸罹難的受害者「睡著了」或這些人「不見了」。然而,這些含糊的用字遣詞有可能會加深孩子的恐懼和不安。也許有孩子因此害怕「睡覺」,怕自己就此長睡不起 (我小時候就是這樣);也許有孩子更黏著父母,因為害怕保護他們的大人「不見了」(我女兒曾經如此)。
- 談論犯罪者
英國鏡報專欄作家 Sally Peck 建議對事不對人。不要對孩子說:「有一群壞人做了…。」而是說,「有一群人做了壞事…。」這樣可以避免孩子的疑心和恐懼,以為隨時都會有所謂的「壞人」對他們不利。 這樣的建議,我個人是不認同的。孩子的判斷力有限,哪分得清好人壞事,壞事好人? 我寧可灌輸「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觀念:平日就是待在安全的地方,不要輕信任何人。
- 不要盡信媒體,順勢提倡和平
一直以來,媒體就如一刀兩刃。它會傳達不正確的訊息,也可以分享和平與愛。當孩子看到電子媒體撥放出來的影像:殘破的肇事現場、疑似兇手的大頭照等。和他們聊聊,不要讓孩子的想像力無限上綱。當然,我們也會接收到充滿溫情的影片:獻花、祈禱、彈鋼琴安撫人心、父親溫柔堅定地安撫孩子一切都會安好。也讓我們的孩子看這些影片:這社會發生了不好的事,但更多的人會出來為它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