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手足之情的好妙方

「有些事不必問爹爹,但記得與哥哥姐姐商量。」

─ 梁啟超『寶貝,你們好嗎? 梁啟超.愛的家書』
手足之情的建立比一般人想像的複雜:我自身或周遭友人的經驗顯示,相親相愛的手足有之,然而彼此厭惡的也不少。「in媽咪育兒新知」的文章裡曾討論過父母如何排解孩子間的爭執,私以為可以換個角度看手足之情:莫要等有衝突時再來排解,有什麼方式可以正向地、主動地、且具預防性地強化彼此的關係呢? 孩子在學齡前是最單純好塑形的時機:

  1. 不停的洗腦:兄弟姊妹跟父母一樣可靠。
    我的確是抱著要找個伴兒給大寶才生第二胎,但我不會這麼直白的告訴我的孩子。我毫無忌諱地跟女兒說,爸爸媽媽沒有辦法永永遠遠地陪他們變老,但她表姊和弟弟可以。所以當爸媽不在,只剩表姊和弟弟可以分享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彼此要互相照顧。

  2. 不分長幼,彼此關照。
    以我幼時的經驗,身為老大的我最害怕長輩要我有老大的樣子,擔起老大應有的重擔,做個榜樣。但即便是老大,也只是個孩子;要我擔起重擔或做榜樣,大人往往無法給明確的指令或索性無限上綱地要求。同時,我也討厭弟妹到處耍賴,要我收拾殘局。所以,當我有了兩個孩子,便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刻意分誰大誰小。誰有能力就要照顧誰;誰方便就幫忙不方便的一方。當女兒煞有其事地告訴我,以後弟弟念幼兒園,她要照顧他,我不忘提醒:弟弟雖小,有時也可以幫姊姊小忙。與其說是削弱長者的責任感,不如說是強化幼者的使命感吧。

  3. 讓孩子們練習商量。
    創造機會讓孩子們摸熟彼此的性子。大小事皆可商量:去哪一個公園玩、穿什麼衣服、看哪一台電視、愛吃的水果糖果怎麼分...等。把待確認的小事交給孩子討論,若擔心討論的內容空泛,可限制選項或預先給建議,例如: 「今天中午吃外送,你們討論看看是要吃麵還是便當。不要跟我說吃披薩或漢堡,因為上個禮拜已經吃過了。」「下個禮拜爺爺生日,你們姊妹一起編一支舞表演。把在舞蹈課學的動作變化一下就差不多。」

  4. 帶著孩子關懷彼此。
    就像開口說愛需要練習;孩子彼此間關愛也是。製造機會讓孩子們彼此關愛付出。弟弟生病了,讓姊姊幫小忙照顧:貼退熱片、蓋被子、洗用來煮粥的青菜。我總是私下煞有其事地準備小禮物給照顧者,說是弟弟的交代媽媽買給姐姐的。或是當弟弟特別找姊姊撒嬌時,解釋成是弟弟對家姊的無限依賴。

  5. 「他們是如此地像;他們是如此地不一樣。」
    這是我的口頭禪,三不五時對自己、老公、其他家人的碎念。一開始,是要體醒自己和其他家人減少對孩子間的比較。後來我也常對慢慢懂事的女兒說,希望就像打預防針一樣,可收正面效果:將來若有人將她和其他手足比較,不要若有所失或是忌妒憤怒,要知道每個人的優缺點本來就不同。

  6. 當孩子已經有好的行為開始,請讚揚並讓其他家人知道。
    我發現孩子的進步有時比我預期來的快、(效應) 來的強大,為了要保留便得實施正增強。讓其他家人知道,不但多了幾張口稱讚,同時也多了幾雙眼監督。

  7. 練習每天說出一件對方值得欣賞的事。
    我常在睡前和女兒抱抱、聊天。近來,我有個習慣,要彼此都說每一個家人的一項優點。當然啦,小孩子總是詞不達意,我會適時轉化孩子的說話內容:

    我:「你覺得弟弟今天做了甚麼事情好棒棒?」
    女兒:「嗯,他調皮,很好笑。」
    我:「什麼時候啊?」
    女兒:「就剛剛啊,我們一起玩樂高的時候。他拿我的玩具放在嘴巴。」
    我:「喔,你的意思是,他調皮搗蛋;你跟弟弟玩玩具很開心?」
    女兒:「對。」
    我:「有這樣的弟弟真好。你知道有些弟弟是不願意跟姐姐一起玩的。我想,是因為弟弟也很喜歡你這個姐姐的緣故吧。」

不知各位讀者在教養孩子的過程,有無其他強化手足之情的好方法? 或請不吝惜分享自身愉快或是負面的成長經驗,反映到後來自己教養的模式。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iblp.org/questions/what-will-strengthen-my-relationship-my-siblings
    http://www.realsimple.com/magazine-more/inside-magazine/life-lessons/close-siblings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vilpeacock/6202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