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出生的時候,我和先生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絕不能寵壞孩子,而我們的心意非常堅定,所以我們決定從小就要養成寶寶獨立自主的意識。這是什麼意思呢? 作為新手爸媽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總抱著寶寶,大家不是都這麼說嘛,抱得太多,寶寶會太黏,很容易就寵壞了。
可是新生兒實在太能哭了,少抱就只能聽他哭。我們又不是鐵石心腸,何況自己的孩子,怎麼能就扔他在那裡哭。於是,在老大出生兩個星期之後的那次新生兒例行檢查時,我們憂心忡忡的問醫生,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才好? 醫生雲淡風輕的說,他還是小寶寶,當然需要抱。
於是我們就在隱約的憂愁中開始撫育這個小傢伙。話說孩子越大越可愛,我們也自然而然的會去抱他、安撫他。兩年之後,老二出生了。為了老大好適應新的家庭環境,也由於我們兩個大人對兩個小孩更加難以應付,老二就經常被晾在一邊,由著他哭,等到我們有一個人能騰出手時,才會去關照他。幾個月過去,我忽然意識到,老二越哭越厲害,而當初老大可是越養越快活的。我們當初戰戰兢兢的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老大身上,迅速滿足他的需求,他是很黏我們沒有錯,可是他同樣有主見 (甚至還很固執)、長大一些開始給他行為規範,他也能教好;反而是老二,似乎有些缺乏安全感的跡象,容易哭、容易鬧。
我想那個時候是我的頓悟。過去我們太執著於不要寵壞小孩的教條,而忽視了孩子自己的需求。其實,與其擔心寵壞嬰兒,不如先想想這句話:嬰兒是寵不壞的。
科學研究發現,嬰兒時期,如果他的需求能夠迅速得到滿足,如果他能從出生起就得到穩定的、充滿愛的照顧,那麼他會有安全感,在進入幼兒期、兒童期、甚至長到更大的時候,不但不會特別黏人,反而比較不愛鬧、比較講道理。換言之,嬰兒期爸媽給寶寶越多的愛與關注,寶寶會在情感認知方面發育得越好,而不是反過來。所以嬰兒是寵不壞的,爸媽只有盡力去抱他,而不需要計算是不是抱太多了。
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我們作為父母的本能,不就是聽到孩子哭就會去看看發生什麼事,把他抱起來安撫,幫他解決問題 (餓了就餵、尿了就清理),告訴他不用怕嗎? 這樣的本能,不但人類社會實行了幾千年,動物界也同樣如此,為什麼到了現在,我們這麼怕寵壞孩子呢?
那是因為現代社會確實有很多被寵壞的孩子,遠遠多過我們對傳統社會的認知,爸媽們有這樣的憂慮,自然也是有根據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為什麼現代社會被寵壞的孩子這麼多,其實根源並不在嬰兒期。要知道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大大解放了父母,我們有很多工具幫我們帶小孩,和傳統方式比起來,寶寶反而是被抱得少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爸媽們還在擔心是不是抱多了,那真是搞錯了方向。
真正有差別的,是從幼兒期開始的成長方式。兩三歲的孩子,對世界有了初步體驗,而現代社會,每個家庭的小孩數目都變少了,導致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大幅上升;而科技的發展及經濟的提高,孩子的生活也越來越舒適,他們就少了很多歷練,再加上父母教育不得法,很容易就產生被寵壞的孩子。所謂的被寵壞,是獨立能力低下、行為規範缺乏、自我中心意識強烈,等等,說得好聽是黏人,說得直白就是寵壞了。而這種寵壞,才是我們父母不要的,嬰兒時期那種需要父母照護安撫的黏人,其實是每一個寶寶的本能需求,我們根本無需擔心。
那麼,在寶寶還是幾個月大的嬰兒時,爸媽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webmd.com/parenting/baby/why-you-cant-spoil-a-baby http://www.lalecheleague.org/faq/spoil.html
http://www.whattoexpect.com/baby-behavior/spoil-a-newborn.aspx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obertdmoores/899982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