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決定孩子的未來
1990 年代早期,美國有 50 個幼兒園的老師應一個研究團隊的要求,給他們園內 753 個小孩就其社交能力進行評估。這些孩子,當時是幼兒園大班,差不多 20 年之後,就在去年夏天,那個研究團隊將這 20 年來的研究結果發表成科學論文,在論文裡,他們指出,這些孩子 5 歲時的社交能力,竟然可以預測到他們之後的人生發展,換言之,
5 歲時候社交能力越高的人,以後在學校裡的成績越好、也容易上到大學、20 出頭邁入社會時也越容易找到較好的工作。到底是什麼樣的社交能力具有這樣的預測力? 具體到這份研究,20 年前的那些幼兒園老師們,評估的是那些大班孩子是否:
- 能夠主動與其他小朋友合作
- 對其他人有幫助
- 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
- 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好的社交能力對孩子的影響十分長遠
這一份追踪了20年的研究結果,其實並不是新發現。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研究,其研究的具體內容及方法或者不盡相同,但結論都是一樣的:
兒童的社交能力,對於他今後的發展十分重要。應該說,這一二十年來,教育學界對於小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養是越來越重視了,因為教育學專家們都意識到,
要一個人走上一條有意義的、順利的人生路,就不能只重視學業,還需要從小培養他的社交 (包括情緒處理) 能力。
為什麼社交能力很重要? 因為這會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如果小孩子在學校裡知道怎樣與他人相處,他就會覺得大家 (其他小朋友和老師) 喜歡他,他就會覺得自己在這個群體裡有一個正面的位置,這會促使他進一步與群體中的正面因素靠攏,那麼他就不容易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或採取什麼負面行為。
但是問題是,即使教育學界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養,要將這種認知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方法,卻仍然是一條漫漫長路,特別是在重視學業成績的華人社會裡,從父母到老師,都未必有這樣的認知。而即使有了,學校系統裡沒有相應的教導模式,也仍然很難幫助孩子發展良好的社交能力。不過好消息是,雖然小孩子天生的社交能力有好有壞,這卻是一種完全可以靠後天培養起來的技巧,所以如果爸媽多用心,仍然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特別是在幼兒階段,如果爸媽便已注重培養孩子對他人、對自己的認知,會對孩子今後的社交能力有很大助力。
社交能力應從小培養
在幼兒階段,爸媽要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從情感認知和重視交朋友這兩方面來著手。
情感認知是要教小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進而推己及人。要知道一個社交能力很好的人,必然可以較準確的預測對方的反應及情緒,而這個能力必然是建立在對自己情緒的理解上。這個能力從小培養是最好的。我們總覺得小孩子愛鬧,幼兒的鬧,其實就是對不明情緒的發洩,所以爸媽與其跟他對吼、或者命令他不要鬧,還不如好好教他,你現在這個樣子,是因為生氣、沮喪、失望、傷心……爸媽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看誰能做出最多種不同情緒的臉孔、或者針對某一種情緒,看誰的面部表情做得最像。解讀自己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解讀他人的情緒。
重視孩子的朋友,則是要讓孩子多與同齡小朋友在一起。兩歲的孩子還很難有互動的玩在一起,但是,他們會平行的玩,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兩歲的孩子自己玩一個玩具只能保持5分鐘的注意力,那麼當他身邊有另外一個同齡的孩子時,他雖然還是自顧自的玩,他的注意力卻能保持得長很多,所以即使幼兒還不能與他人互動,他人的存在已經對他造成很重要的影響力了,而通常3歲的小孩已經可以彼此玩在一起了。所以如果還沒有上幼兒園的小朋友,爸媽一定要重視給孩子找朋友這個教育方式,比如帶孩子多參與團體課程,固定與好朋友的小孩、鄰居的小孩一起玩等等。而上了幼兒園的小朋友,爸媽也完全可以通過行動告訴孩子,你很重視他的朋友,你可以把他在園內要好的小孩請回家一起玩。一切社交能力都是在實踐中訓練出來的,所以,多給孩子創造與玩伴在一起的機會,是爸媽給孩子提供的最直接的社交場所。而且,孩子越習慣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就越不會在各種社交情景下產生畏懼和躲閃的心理。
在這兩個前提之下,當孩子長大一些,能夠明白更多的道理以後,爸媽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並在生活中尋找時機,讓孩子學習與其他人合作、談判、妥協的技巧。這些,都將成為孩子日後社交能力的一部分,甚至有專家認為,爸媽把時間花在這裡,比培養孩子的智力、才藝都要重要得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