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所謂「害羞」的孩子,可以怎麼做?
「小孩不愛講話、不喜歡打招呼,看到人就頭低低的,這就是害羞啊,是事實,沒有嘲諷、罵他的意思啊!」
一般我們以為「貼標籤」是一種明顯的不當教育手段,讓孩子承受不白之冤、甚至遭人歧視。例如,我們說一個孩子「壞」、「自私」、「驕傲」都是。然而,有許多中性、看似無害的「歸納性格」,其實也悄悄對孩子形成負面影響,例如「害羞」,這個在強調積極進取的現代社會不怎麼被欣賞的性格。
為何說孩子「害羞」不好?
以「中性、看似無害的『歸納性格』」形容孩子,例如害羞,對孩子可能有下列影響:
- 見林不見樹
每個人的「性格組成」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當我們用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語來形容個體時,他人就容易被這詞語的特殊性給限制住對此個體的了解。例如當我們跟朋友說孩子「害羞」時,朋友就會以為孩子不愛講話、不喜交朋友,雖然這樣的印象很可能是錯誤的。
因此類似的歸納性格只是讓人看見孩子非常簡略的樣貌,卻容易忽略他們與眾不同的光芒。
- 你以為的不是我以為的
與標籤相同的是,過度簡化的性格描述,常會造成溝通上的誤解。例如,每個人對害羞的定義不同,卻都會以為「我想的跟對方想的是一樣的」,因此造成不必要的誤會。甚至,當父母在說孩子害羞時,孩子心裡想得是「我才一點都不害羞!」
- 你說我害羞,那我就害羞給你看!
有個心理/教育學名詞叫「自應預言」,意思是如果我們在孩子還懵懵懂懂時不斷告知他們是「害羞的小孩」,有蠻高的機率他們就會相信自己是,而且表現出典型害羞小孩的行為。
也就是說,是我們自己把小孩教成「我們想像中害羞小孩的樣子」。
- 媽媽一直說我害羞,她是不是不喜歡我害羞?
如同前述,無論「害羞」對你聽起來是如何的中立,但現代社會並不鼓勵「優秀人才」表現出這樣的性格。這件事你知我知,孩子也知。因此當我們老是把「害羞」跟孩子掛在一起時,他們也許會想: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現在的樣子?
無法全心接納自己的小孩,有較高的機會走上否定自我、或者強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期待而產生困惑,對於自信、自我價值的發展都會有負面的影響。
適性教養,讓孩子愛上自己
「不能說孩子害羞…那要怎麼辦? 還有很多性格,難道都不能說嗎?」
歸納性格並非完全不能碰的禁忌,畢竟在快速傳播的社會,用最簡短的字數能清楚表達意思通常是上上策。然而在使用之前,可以先想想自己還需要注意什麼?是否可以避免使用、或是將使用後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 直接、清楚地描述孩子的性格、行為
直接、清楚地描述孩子的性格、行為,可以讓孩子從父母不帶批評的眼光認識自己。隨著年紀漸長,主體意識日漸發展,孩子需要父母成為隨時的支持,協助他們建立自我與自信。
例如,當孩子在電梯裡遇到鄰居卻沒有打招呼時,我們可以說「你不習慣在公共場合,跟不熟的人打招呼,是嗎?」而非「不用害羞啊,那是鄰居」或「你剛剛不講話很沒禮貌耶」。無論是「害羞」或「沒禮貌」,都沒有明確指出孩子究竟做了什麼,反而會造成他們的困惑。
- 情緒時避免教養/教育行為
(這是非常難做到的一點啊) 我們許多傷害孩子的話,都是在情緒「炙烈」時脫口而出的,許多父母即使能做到不要說「壞小孩」、「笨蛋」、「沒用」,但卻仍會以標籤語言,如「胡搞」、「任性」、「自私」來試圖糾正孩子。如上述,標籤語言、或試圖用歸納性格來教育孩子,通常效果並不理想。最好的方法,還是等冷靜下來再開始教養吧!
- 接納孩子的性格,因為那是他們的優勢
高度社交、容易與人建立關係的父母,容易興起想要「改造」與其性格相反的兒女,結果通常是不如人意。因為類似的改造基於一個假設:他們需要更多經驗群體生活、提供他們強迫、半強迫的機會,熟能生巧自然就會愈來愈大方。然而對於慢熱、在眾人中無法自在表現自己的人來說,除了硬著頭皮模仿以外,別無他法。
美國親職訓練專家 Dr. Laurie Hollman 指出,所謂的害羞孩子,他們自然有一套自己認識朋友、建立有歸屬感群體的「撇步」。這些招式經常是個性迥異的父母所無法理解的,但
- 無論孩子的決定是什麼,給予適時的鼓勵
現實很有可能是:我們在家做好功課,但孩子老早就在學校、才藝班學到「我是個害羞小孩」這個標籤。因此,孩子有可能會努力的想要「撕掉標籤」,讓自己變得「活潑外向」。若是如此,我們也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知道父母的支持是無條件的。
我們無須把眼光放在孩子是願意、還是拒絕做自己,而是肯定孩子嘗試要建立人際關係、形塑自我形象的努力。因此無論努力的方向為何,都可以適時的給予鼓勵,讓他們知道「你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