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談判技巧解決「不公平」
相信不少家長常常對孩子強調分享的重要,但孩子們總是「本能」似地會相互比較:你大我小,你多我少…不公平!事實上,的確有研究結果發現,小至十九個月的嬰孩可能就已經有「公平」的概念,並會運用在不同的情境。隨著孩子漸長,「不公平」這字詞像是孩子的口頭禪般,只要不合意,便脫口說出讓家長背上莫須有的罪名。過去在 In Mommy 的專欄文章也探討了不少排解手足間爭執,有效消弭孩子心理不平衡的策略文章。顯然,家長還需要更多的建議。
今年 (2016) 四月份,在國際科普界小有名聲的 Paul Raeburn 和 Kevin Zollman 合著出版一本書:The Game Theorist’s Guide to Parenting。書名 “Game Theorist” 是源於 “Game Theory” 賽局理論 — 探討個體在遊戲中、談判場合等情境中,當事者對當下情境的預測所做出最利己的行為。而在這本書當中,作者們提供有科學根據的技巧,化解孩子間的紛爭,更重要的是,協助他們學會談判的能力。
幾個家長可以輕易上手的策略如下 (所有的策略一開始都需要家長的監督和引導,避免有人賴皮;期待久了後,孩子可以自行運用這些方法解決紛爭):
- 我切你選 (I cut, You pick)
沒有誰能擁有真正的主導權。舉例說明,當兄弟二人都搶著吃最大塊的蛋糕,讓其中一人切,另一人有優先權挑選。如此一來,誰都不算真正能「掌握大局」。
- 投桃報李 (Tit for Tat)
原本這是一種合作的概念:我先釋出善意為對方效勞,然後對方要找機會回報。在現實生活中孩子間的衝突可以是這樣的狀況:哥哥先收一些玩具,然後再換弟弟收一些,接著再換哥哥收...以此類推。
- 隨機抽選 (Random Dictator)
若遇到攸關家裡每一個人的權益,可以用此策略。比如:周末去哪裡玩? 哥哥想去動物園,妹妹想去兒童育樂中心,而媽媽想去百貨公司。這時候將選項一一寫在不同的紙張上,放在籃子裡,派一位代表抽出結果。比起投票表決,這更有聽天由命的fu,更少爭論空間。
- 拍賣 (Auction)
誰先使用電腦或平板? 晚上的電視是看 yoyo 還是 momo 台? 看誰出價高囉。哥哥說他願意幫忙曬衣服,弟弟說他可以一個禮拜都不吃點心糖果。就讓家長決定誰付出的代價高,由價高者奪標。
即便爸媽機關算盡,喔不,我的意思費盡心思為孩子排解紛爭,也免不了有不能讓人人心滿意足的時候。親子教養作家 Laura Markham 指出,家長不用洩氣也不需要為自己辯解,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才是上上之策。一直糾結在怎樣做才公平的窘境,得到的通常是吃力不討好的結果。